【生活智人111】環保&人權鬥士 馬布洛 從傳統農業智慧找到地球永續之道

文/楊慧莉  |2024.05.25
312觀看次
字級
菲律賓近年來風災不斷,飽受氣候變遷為害之苦。圖/UN News-the United Nations
朝著滿月栽種植物,有其生態上的科學原理。圖/123RF
圖/UN Women Asia and the Pacific
馬布洛與夥伴們種下深具經濟價值又能防風災的可可樹。圖/UN News-the United Nations
參與「可可計畫」的農人跟著創辦者馬布洛(前)學習可永續的農業技法。圖/UN News-the United Nations
馬布洛喜歡料理,也很有天分,被視為烹飪界的天才。 圖/romulogoncalves.com.br

文/楊慧莉

有人年紀雖輕,卻很早嶄露頭角,並深思熟慮的為社會做出貢獻,展現「英雄出少年」的氣勢。馬布洛就是這樣一位有社會意識、又有天分的女孩,堪稱菲律賓之光。她發揮良知良能,結合傳統智慧和當代科技,企圖為農民和地球生態找到一個可共存共榮的方法……

生命軌跡 從農家女到人權鬥士

露易絲‧馬布洛(Louise Mabulo, 1998-)出身農家,是「可可計畫」(The Cacao Project)的創始人、《國家地理》雜誌公認的年輕探索家、聯合國「環境署地球青年冠軍獎」得主、列名《富比世》亞洲區「30位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單及二○二三年BBC全球最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百大女性之一。此外,她也是菲律賓外交部籌畫的烹飪節目「 Simply Sarap」的主持人,目的在推廣菲國的美食和文化。

看似洋洋灑灑的輝煌紀錄,但馬布洛今年才芳齡二十五。事實上,她在十二歲出現在菲律賓版的《小小廚神》節目時,就讓人為之驚豔,被視為烹飪界的天才。自此,她贏得不少的烹飪獎,漸漸嶄露頭角。

強颱洛坦的省思

二○一六年,強颱洛坦於耶誕節前夕肆虐菲律賓,造成馬布洛的家鄉一片狼藉,高達八成的農田被毀。在斷電、斷糧的情況下,她開通社交媒體帳號,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只是道路被阻斷,物資無法順利進來。

當時,馬布洛除了與社區一起清理家園,想到唯一出路就是自種自栽、自給自足。她開始尋找種子和菜籽,插秧種稻並栽種周期短、長得快的蔬菜。大夥兒有了收成後,就一起在社區分享。同時,馬布洛也意識到此舉不該被視為一個臨時的救援行動,而是一個可防範於未然的長久之計,因為氣候變遷下風災襲擊將變得頻繁,應大規模種出有氣候適應力的食物。

接著,馬布洛觀察到可可樹在颱風時仍屹立不搖;再經進一步研究,發現可可樹具氣候韌性,且生長迅速,種兩到三年就能開花結果,五年就能進入盛產期;最重要的是,其本身深具經濟價值,確實是極佳的農作物。

此外,她也開始意識到農民的價值被低估,明明在食物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卻少有人能因此致富。身為主廚,她常跟農民接觸互動,得知菲律賓食物系統供需失調的問題,促使她開啟「從菜園到餐桌」的服務,充分運用當地食材之餘,也讓訪客了解從植栽到烹煮的細節,一邊享受農家樂,一邊學習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計畫發揮影響力

菲律賓近年來風災不斷,馬布洛所處的比科爾區常因颱風,農作物和農田瞬間毀掉,讓居民為了創造收益不得不做出一些不當之舉,包括砍樹。有鑑於此,馬布洛開創「可可計畫」,培訓兩百多名農民,傳授他們相關的農業技術,包括善用暴風雨吹落的樹葉當覆料,成為很棒的堆肥,確保農人改弦易轍,不再砍樹,用樹葉改善土壤,省錢又增加收成。

馬布洛的「可可計畫」做法符合聯合國所推薦的農耕方法:更友善自然、更支持生物多樣性、限用殺蟲劑和除草劑,且栽種更大範圍的原生農作物。此計畫開始前,地方有栽培小範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椰子和稻米。馬布洛的工作團隊一旦與農民合作,農民開始引進更多適合當地環境的作物,如甜椒、秋葵,當然,還有可可。

許多參與「可可計畫」的農人都親眼目睹生活大幅改善,他們學到現代科技,有能力送小孩上學了,而當地婦女也備感力量了,她們在馬布洛的團隊組織裡成為訓練員和督導,這些婦女的工作能力和品質大受認可。

更棒的是,當地的年輕人也對農事益感興趣。有別於過去農業不受重視,常讓人聯想到貧窮和失敗,而今年輕人把他們的後院變成花園,在繼承自父母的土地上種樹,並以當農人為榮,也把此行業看作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

希望能兼善天下

除了環保和協助農民的工作,馬布洛也是主張平權的新世代社會運動家。她相信每位婦女都有權利從事其心之所向的工作、有權利在任何地方和產業被視為平等的個體。馬布洛舉自己既是主廚、也是農人的身分為例:「主廚、農人都是男性當道的行業。傳統上,廚房被視為女性的領地、園藝被視為女性休閒,兩者一旦發展成職業,女性便無一席之地了。」因此,她一直想去除這些刻板印象,賦權其他年輕女性扮演這些角色,並以自己的女性特點為榮。

馬布洛認為男性有責任去支持、賦權和尊重以這些行業為職業的婦女。今天她之所以能身兼多職,她要感謝自己的父親,因為他鼓勵她多方嘗試,支持她烹飪、耕種、運動或任何她想做的事,而這些都不是傳統上女性被視為該有的興趣。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為女性後生晚輩做相同的事。

馬布洛深信,當一名婦權運動家,其本身就是一名人權鬥士,都是要確保我們建立一個公平的世界體制,即人人都可被一視同仁,沒有例外。

兩全其美 兼顧農民生計和生態

有些耕種技術在農人尋求極大化生產時會傷害環境,但馬布洛卻彰顯只要用對方法,農業可協助重建土地、保護土地免於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的影響,並改善生計,而她的做法蘊藏了傳統農業的智慧。

長輩的奇怪教導

原來,馬布洛童年時,長輩會帶她去耕種現場,讓她見識到他們是如何運用各種了不起的農作法,既顧好土地又生產出好食物。當時,她會有些不情願的邊跟著他們,邊聽他們「傳授古法」。

舉例而言,馬布洛的爺爺會對她說,「如果你想在這個季節種出美味的根莖類食物,就該種些石頭在地瓜下面。」奶奶會說,「如果想水果收成好,你要懂得觀月,要朝著滿月種,別對著新月種。爸爸的說法就更奇怪了,「如果你想過篩稻米或可可碎粒,去除灰塵,最好是吹出某種音調,控制風向。」

長大時,馬布洛就會問長輩們,「為何我們要做這些奇怪的事?」親戚和家人大概就會說,「是這樣的,你爺爺奶奶有點老番癲。不過,這只是傳統,你也不用想太多,沒事的。」

傳統智慧有道理

而今,馬布洛的「可可計畫」工作讓她置身氣候危機前線,跟社區和農民一起建立有韌性的混林農業。過程中,他們關注於可結合傳統農作技法和現代科技的做法,希望藉此聚焦於那些簡單、實際而可以有效回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多年與農人共事,馬布洛確保學習是雙向的,一面聆聽他們的故事,一面教導他們土地再生的方法。她灌輸農人非常簡單的概念,像是把更多的碳放回土壤或栽種適合生態系統和景觀的農作物、甚至宣導一種可強化森林和樹木的生活方式。在與農人互動中,那些兒時聽到的老掉牙故事又浮出檯面,但她現在的態度是「何不試試看那些看似古怪的方法?」很快的,她發現這些方法還真的管用。

比方說,當他們把石頭種在地瓜下面,地瓜就真的更甜、更好吃;每次根據月亮周期耕種,就有更美味的收成。於是,馬布洛想著,也許這些奇怪的故事就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或許,奶奶的故事一點都不荒誕。」

不久,她就得知,月亮周期確實跟昆蟲飛行活動和繁殖有關,可以促成更好的授粉行為,因此長出更多的水果。而把石頭種在根莖類作物下面,則可讓土壤的排水性變得更好,也藉由邀請蟲子等小動物住在地底下而活絡生態系統。所以,「奶奶、爺爺都說得很有道理。」

籲各地善用傳統

至於,吹口哨之說,每次馬布洛要求父親帶她到田野並吹個口哨,就真的吹起一陣微風,讓她嘖嘖稱奇。於是她忍不住想,如果這些平時看不見的知識就是未來用來規畫、管理景觀,創造有韌性的生態和森林以適應氣候變遷的有效知識呢?而所有這些知識就存在於每個國家、每個社區、家族的傳統和故事裡。

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馬布洛覺得有責任將此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在將此訊息移轉給新世代時,還要能說出為何這些知識可行,因為她深感氣候危機的解決之道可能不在哪個閃亮神奇的做法裡,而就存在於我們腳下的土壤、在空氣中吹拂的風中或照在我們身上的陽光裡,或可能存在於祖母們的傳奇故事裡。

現在,她把那些原本所不理解的傳統智慧視為解救地球的神奇魔法,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善用這股力量,在世界各地做出偉大之舉,將我們唯一的地球導向更好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