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51】 丹‧卡特 把人生掙扎 變成助人資糧

文/楊慧莉 |2024.05.18
433觀看次
字級
卡特市長辦公室一角放了他的偶像馬丁‧路德‧金恩的照片。圖/The New York Times
通用汽車曾停產關廠,在卡特市長的協助下恢復正常運作,並雇用更多員工。圖/The New York Times
一名街友睡在奧沙華市路邊,當地約有三百五十名街友。圖/The New York Times
卡特市長辦公室裡有一塊白板,上頭寫滿跟街友和藥物濫用相關的數據。圖/The New York Times
圖/Broadview Magazine

文/楊慧莉

有人一出生拿了一手爛牌,人生路上充滿各種荊棘,但最後仍把一手爛牌打好,丹‧卡特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曾流落街頭吸毒酗酒,而今卻掌管街頭,成為一位造福街友的加國市長……


生命軌跡 從街友到加國市長

丹‧卡特(Dan Carter, 1960-)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奧沙華市的大家長。每天,他走進辦公室,會沿途和職員打招呼,一坐下來就有處理不完的公事,有時會邊聽音樂邊辦公。如果有人造訪,他會笑臉迎接參訪者。

卡特市長親切的作風讓人印象深刻,而他與多數從政者最大的不同是沒有讓人引以為豪的輝煌過去。相反的,他坦言不諱,「有十七年的時間,我是一個糟透了的人。我說謊、欺騙、偷竊……」

青少年起,丹就沉迷毒品、流落街頭,直到三十一歲。由於有嚴重的閱讀障礙,他基本上不識字,被炒過的魷魚多到他自己都不記得幾次了,「我真的無一技之長、也沒能力、沒受教育……」

或許,正是這種非典型的背景讓丹吸引了奧沙華市的選民,於二○一八年首度當上市長,至少他的故事讓他有經驗處理奧沙華市最迫切的問題。

年少命運多乖舛

有人一出生,就充滿坎坷,丹的人生就是如此。他半歲大時,母親過世。父親無力撫養,只能把他和其他六名手足送到寄養家庭。所幸,他在兩歲時來到一個正常家庭,除了多了三位友愛他的兄姊,他也能跟一般正常小孩一樣上學。只是,他有閱讀障礙,不知如何學習讀寫,而學校的做法就是「把不做功課的人的桌椅搬到走廊上讓人嘲笑」。

更糟的是,丹七歲當報童時,一次送報途中在加油站遭人性侵,這件事在他心中隱匿多年後才暴露,也因此事至今他仍受不了汽油的味道。十三歲時,跟他很要好、在多倫多當警官的哥哥麥可在一場摩托車事故中身亡,讓丹大受打擊。在朋友引介下,他開始借酒澆愁,「我當時只知酒精給了我渴望的東西。喝酒時,我變得自信,覺得自己有趣、有魅力,而且不用去想自己有多失敗,也忘掉自己遭人侵犯之事。」

儘管自慚形穢,丹還是有一件事讓他感到自信,「我很會推銷東西喔。」於是,靠著自己能說善道、穿上新行頭、謊稱自己的年齡,十四歲時即展開零售業的工作。

一度迷失多虧姊

不過,因不自信和內心創傷,丹一度沉迷於酒精和毒品。「我想面對自己的人生,但我有成癮的性格。一喝酒和吸毒,就覺得自己可以變成自己想當的人,不是哪個笨蛋或衰人……結果就把自己埋進了毒品和酒精裡。」

酒精和毒品讓丹入不敷出,也導致他不斷換工作,最後失業並流落多倫多街頭。還不到三十而立之齡,他就發現自己「身心、財務和靈性都破敗了」。

三十一歲時,在沒有朋友、也與家人疏離的絕望情況下,丹打電話給在多倫多生意做很大的姊姊莫琳。莫琳要他去她家中,姊姊看到他,劈頭就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今天起就讓自己清醒或是喝到死。」

由於當地勒戒中心報名人數額滿,莫琳帶弟弟飛往洛杉磯接受最好的勒戒治療。那次經驗讓他了解成癮需要時間慢慢治療,而他用了一年時間戒癮。期間,他被診斷出有「失讀症」,成長期學不會讀寫的謎團終於有了解答。

成功戒癮後,丹回到加國重啟人生。他先在一家俱樂部任職,遇到一個演員覺得他的嗓音不錯,要他去電視台碰碰運氣。儘管沒有經驗,丹仍說服當地電視台允許他主持一個脫口秀節目。

當選市長的資本

結果,「丹‧卡特秀」一舉成名,不僅讓他成為成功的媒體人,還讓他帶領聽眾關注社會議題,且一做就是二十三個年頭。他相信是這份工作給了他很多機會深入社群,了解歷史和過去政治領袖的傳統,也讓他補足了過去因失讀症所錯失的教育。「我有機會訪問世界各地和各行各業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經驗,因為我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藉由訪談不同的人,我因此獲得受教的機會。」丹補充說。

工作資歷和個人經歷,帶領丹走向政壇。認識他長達二十年的友人華特斯(Dan Walters)也觀察到他的領袖魅力,「在走入政壇前,他就有凝聚大眾的能力,可以讓計畫順利進行。他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持人,但除此之外,他為人真誠、也很正向。我想,大家都把他當成領袖了,因為他本來就是。」

丹的從政之路一開始並不順遂,讓他有些失望,不過當有機會競選奧沙華市長時,他又猶豫了。他坦承自己就跟多數從政者一樣,害怕輸掉。幸好,他太太始終支持他,而他一旦決定參選,開始挨家挨戶爭取選票時就愈來愈清楚選民的期許,在開票日前就很想獲得服務選民的機會。

結果,丹心想事成,在二○一八年以六成九的高票當選市長,讓他深感榮幸終於可以為選民服務了。他也希望先前所受的苦都能助他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祖父和好市長,因為這些角色是他所珍視的。

施政方針 苦民所苦力推社福

卡特市長上任以來,致力於改善健保和社會福利制度,特別是民眾濫用藥物和遊民問題,以兌現他競選時包括要讓弱勢團體獲得社會和醫療福利的政見。前年,他再度高票連任,協助街友、解決成癮和心理健康問題仍是他的施政重點。除此之外,市民也期許他改善治安和住房問題。

任內施政與政績

不過,政治很複雜,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搞定。執政六年以來,丹遭遇很多挫折。光街友問題,就有兩派陣營持相反意見。一派相信街友是犯罪來源,有些業者覺得街友會趕走客人,因此主張街友該從街頭消失;另一派則堅稱街友是有迫切需求的市民,不該討厭他們。

再者,身為市長,丹卻無權直接下達行動命令,他的角色倒比較像是促成交易的人,而不同的社會問題又歸屬不同層級的行政體系,如成癮和心理健康由安大略省政府處理,住房由聯邦政府統籌管理。

儘管卡特市長對於他所關心的社會問題未必能行使直屬行政權,但有人認為他最大的成功是說服省級部門關注奧沙華市的問題。此外,他也不只關心街友和吸毒問題,勞工問題也在他的政治議程。

在宣誓成為市長前,通用汽車就通報他在生產一個世紀多的汽車後即將停產。為了解決大批勞工失業問題,市長採取有效對策,「我從未公開批評通用汽車,而是努力想辦法讓他們回來。」

結果,二○二一年,通用汽車工廠再度開啟,如今雇用三千四百多人,超越關廠時的兩千五百人。

市長難為與傷痛

身為市長,丹繼續努力克服自己的閱讀障礙,常另外撥時間在市政府大廳處理簡報。當了市長後,他才知自己能為成癮和心理健康所做的很有限,「我的挫敗來自我只是一個地方首長,不僅得讓來自其他市政府的八位同僚同意我,還必須對抗那些有其他思考脈絡的制度。」

卡特市長認為自己所能做的是,盡量人性化處理弱勢者的問題。他曾幫街友們準備流動廁所,但有人把廁所燒了或是躲在裡頭注射毒品,他只好在附近的庇護所設置永久的公共廁所。他還幫忙弄了二十七間小型房舍,但因房舍沒有他認為這種設施所需的全天候保全,結果還發生了一樁謀殺案,讓他很頭痛,「我真是受夠了這些,我只是想讓計畫成功,但我不會放棄的。」

二○二○年,卡特市長被批評雇用私人保全到街上服務。市長說保全是協助街友,批評者則說那是騷擾,而今保全人員已改成社工。

除了施政上諸多不順,卡特市長也未完全走出一樁家庭悲劇──那個等同「再造父母」的姊姊在西元兩千年時自殺了。

「她是一個很成功的女企業家,剛過五十歲時卻得了憂鬱症。她的離世讓我痛不欲生,至今還很難受,因為她總是這麼相信我,知道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真希望她受苦時我能及時察覺。」

靠信仰自助助人

丹在姊姊過世後一度很沮喪和生氣,覺得很失落。後來,他遇到牧師西尼德(Doug Schneider)。他跟西尼德說,他很氣上帝。牧師看著他說,「你該知道上帝並不氣你。」再進一步長談後,西尼德要他去讀一本詮釋《聖經》的作品《The Message》。之後,他常上教堂,感覺跟小時候上教堂不太一樣,現在有了人生閱歷和一些經歷,上教堂的經驗更踏實。

而今,信仰成為卡特市長遠離成癮的最大基石。即便如此,他也不會強迫別人去讀《聖經》,寧可用自己的行動和言語去感動人親近神。他對《聖經》的教導的理解是大家要彼此相愛,且愛對方的本質,也相信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自己的信仰體系。

目前,卡特市長忙於市政,但仍不時聽到市民說,「市長對街友做的仍不夠多,沒做這,沒做那的。」他自覺已盡最大努力,「每天到辦公室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那些在街頭受苦的民眾。」

他表示不會再尋求連任,但承諾不會放棄那些把他帶進政壇的議題,「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由衷相信那個把我創造成這個樣子的人,就是要讓我藉由自己的經歷去幫助別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