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馬拉松運動非常有魅力,除了訓練自己更健康,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還有一項有趣又專業的樂趣,那就是馬拉松有許多專業用語,我們一起來看看!
學習馬拉松術語,如同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在深入認識的同時,能感受到馬拉松的文化以及科學化訓練發展的過程,不只是能與跑友們溝通順利,更對於訓練的規畫與執行更有幫助,同時產生更多樂趣喲!
比賽用語 多且複雜
先從比賽用語來談吧,馬拉松一般指全程馬拉松、又簡稱「全馬」,距離42.195公里,由於這個距離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國際馬拉松賽事,都須經過合法丈量認證,才得以稱作「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則簡稱「半馬」,距離21.0975公里。
「PB」是Personal Best縮寫,或稱「PR」的Personal Record縮寫,指個人最佳成績。總之熟悉比賽用語,也更能理解馬拉松的規則與賽事進行,我們繼續看看:
「PB330」指全馬個人最佳成績3小時30分。SUB:指成績低於……之下,如:全馬「Sub3」,指全馬成績低於3小時。
「Pace」指跑步的配速,一般以每公里的完成時間所稱,如:5分速,以5分鐘完跑1公里,即時速12公里。
「Pacer」:指配速員,又稱兔子,在馬拉松賽場中幫助跑者穩定配速的領跑員。
「MP」是馬拉松配速Marathon Pace,指跑者設定可以完成42.195公里的目標速度。
「補給站」:通常賽場上間隔2.5公里為選手設立補充水分與能量的休息站,通常擺設水、運動飲料、香蕉等食物。
「關門」:參賽選手如果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地點的話,那這名選手將被取下晶片,無法繼續參加比賽。
五花八門 邊跑邊學
是不是又多又複雜呢?雖然許多術語看起來都非常專業,但其實在練習跑步或與跑友們交流的同時,都會慢慢理解到的。此外,馬拉松衍生出來更多生理名詞,有助於在訓練當中調整訓練的目標,也可以從各項指標當中觀測體能的進步,如果小朋友有興趣,可以到網路上搜尋看看,有些什麼術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