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美麗與哀愁

文/符芝瑛 |2024.05.06
237觀看次
字級
古樸與生機相輝映。圖/符芝瑛
徽州建築內部的精美木雕。圖/符芝瑛
白牆黛瓦是徽州建築最大特色。圖/符芝瑛

文/符芝瑛

「耀華,你什麼時候回來?」

「橘子紅了的時候!」

這是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連續劇《橘子紅了》的第一幕。在豐收纍纍的橘園裡,看不清楚面孔的一男一女對話結束,男人毫不留戀大步走遠,鏡頭拉回女人,寬袍寬袖底下隱約露出三寸金蓮,低頭無聲淚泣,繁複厚重的傳統髮飾,壓著難以承受之重……。

清明節前應朋友邀約到婺源看油菜花,我卻完全跑題,對人工栽植的大片油菜花無感,反而一見鍾情迷戀上徽州文化。上面所說的故事正是以徽州為背景,透過螢幕展現出來徽州的美麗與哀愁,在這趟旅行中,我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及感悟。

婺源原屬安徽,上世紀三十年代被劃入江西,行政歸屬無法切割文化紐帶,無論形式或內涵,仍是徽州一脈相傳。

有人說,旅行包含三個層面:風土,風物與風情。我姑且按照這個邏輯,說說我走過的徽州。

首先是風土。

徽州自然環境多山多水,但山不是那種蘶然拔地的望之儼然,而是連綿圓潤的即之也溫。千百年來人們在山裡開墾梯田,種茶種稻,當雲霧飄來,農民人影綽約,彷彿置身潑墨畫中;徽州的水也不是轟然奔流的雄壯,而是靈秀蜿蜒的安靜,板凳橋橫跨兩岸,通濟橋加上飛簷翹頂,變成往來行人可以休憩聊家常的涼亭。

徽州的美,不存在手機相簿裡,不存在朋友圈裡,存在心裡腦海裡。

其次講講風物。

放眼徽州,最大特色應是白牆黛瓦建築,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目前看到的大多建於明、清兩朝。徽州這樣的建築形式,有其歷史社會原因。

如前所說,徽州地形閉塞,男人為謀出路,遠走他鄉做生意,留下親眷婦孺,為了安全,把圍牆建得很高,一樓只開窄門不開窗,二樓以上才開很小的窗戶。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種設計有「三防」──防火、防盜、防色狼。那麼採光怎麼辦?答案就在走進去的一瞬間呼之欲出,每一進都有天井,廳堂遍灑自然光,每個天井中不是挖一個池子,就是擺一口大缸,既有木造建築蓄水救火的功能,更寓意著「四水歸堂」(有水斯有財)。

徽州建築是典型的「內在美」,商人如何展現光宗耀祖、衣錦榮歸,就是蓋漂亮的房子。大量運用磚雕石雕木雕(這三項已列入非物質遺產名錄)裝飾,舉凡梁柱,門窗,無處不雕刻精美,八仙過海,福祿壽喜,琴棋書畫,漁樵耕讀等圖案,都代表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寓意家族長遠繁衍。

當地人介紹有兩個成語與徽派建築有關:一是「門當戶對」,徽派建築大門雕刻的圖樣上面有一組叫「戶對」,下面有一組叫「門當」,都可以彰顯家族的財富與地位,後來成為判斷兩家結親是否合適的標志。而「拐彎抹角」是建築與窄巷相交的那一面,從礎石往上約兩公尺,把直角修成圓弧形,一說怕轎子撞到,一說禮讓行人。

最後聊聊風情。

在風俗文化上,徽州受儒家思想熏陶極深,家族關係緊密,規矩禮法森嚴。徽商素有儒商之稱,每個村落都有私塾學堂,教導四維八德,孔孟之道,也源源不絕地向政府輸送人才,商賈之後進士秀才頗多,甚至出過不少中央大員。

但是隨著時代演變,儒家禮法慢慢成為壓抑人性,剝奪自由的枷鎖,就拿《橘子紅了》來說,大太太因為不能生育,自覺愧對夫家,花了五十銀元買來一個十八歲的姑娘為家族傳宗接代,故事以悲劇收場。在徽州仍有許多座「貞節牌坊」,提醒世人那一段生而不平等的悲慘歲月。

托朋友的福,我們有一晚住在延村清代老建築改裝的民宿裡,一腳踏出一聲百年木製樓梯的呻吟,撫摸著精雕細琢的窗櫺欄杆,不禁幽思,曾幾何時,這裡是否住過一位妙齡女子,或是一位深閨婦人,他們的世界只有天井望出去的一朵白雲,幾顆星辰?

「你什麼時候回來?」

橘子應是一年一年會紅,但是我已經不太記得詳細劇情,最後那個男人回來了沒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