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吟風一樣松(中)

文/陳牧雨 |2024.05.07
944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封爵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文中雖未言及始皇避雨的樹是什麼樹,但後人都認為是位於雲步橋北側五松亭旁的松樹。今天的步雲橋橋東有一座「觀瀑亭」,亭的北側刻著一副對聯:「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這裡的「爵松」,就是指被封爵位的「五大夫松」。

此外,陝西藍田有東漢光武帝劉秀欽賜的「龍頭松」,北京有清乾隆欽賜的「遮蔭侯」、「探海侯」、「白袍將軍」等等。自古以來,綜觀所有植物,也只有松樹擁有被帝王封爵的榮耀。

松隱

由於山野多松,而且文人也都愛松,因此古人凡述及隱居一事,常會出現有關松樹的字詞。例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訪道士不遇,閒倚兩三松發愁。可見道人住處是有松樹的,這也符合道士求道大都居住深山之中的形象。

同樣,賈島〈尋隱者不遇/孫革訪羊尊師〉一詩也是如此:「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次賈島拜訪的是隱居山林的友人,這個友人採藥去了。所以有可能也是道士。

至於唐代太上隱者的〈答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作者擺明就是一位隱居的高人,無目的地閒晃到松樹下,累了就地枕石而眠,日子過得優閒也愜意,優閒到連名字、日曆都不需要了。

松濤

風吹過松林,搖動松針,使得松葉之間因晃動磨擦而產生如海濤般沙沙的聲響謂之松濤。明代唐順之〈蒼翠亭〉一詩:「風來松濤生,風去松濤罷。雖非參禪客,暫此學觀化。」說明松濤因風而起,因風而去。噪靜之間,可以參禪,可以觀化。

元代趙孟頫〈宿五華山懷德清別業〉詩:「一夜松濤枕上鳴,五華山館夢頻驚,何當歸去芝亭上,坐聽髯翁吹玉笙。」則是抱怨一夜松濤,頻頻驚夢,不如歸去,聽翁吹笙。

《樂府詩集》卷六十有僧皎然〈風入松歌〉一首:「西嶺松聲落日秋,千枝萬葉風飀飀。美人援琴弄成曲,寫得松間聲斷續。聲斷續,清我魂,流波壞陵安足輪。美人夜坐月明裡,含少商兮照清徵。風何淒兮飄飉,攪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長,金徽更促聲泱泱。何人此時不得意,意苦弦悲聞客堂。」正好說明李白為何以萬壑松來形容琴聲!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中「如聽萬壑松」聽的,當然是萬壑的松濤。風吹於松而有松濤,所以松濤是松在吟讚風所產生的聲響,想來應是氣勢驚人的聲響。

寒山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常被認為是離經叛道、驚世駭俗。而且用語常俗白不堪。但也有例外,如:「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其中「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是說露水佈施於草、風吹之於松,一體都有,絕無分別心。用詞遣句富禪意,典雅不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