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最完美的粽子

文/Jason |2025.07.11
28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Jason

每年端午節前,報紙版面還未染上節慶喧囂,網路世界早已沸騰於南北粽的論戰。蒸煮的糯米、生炒的米粒,哪種工法才堪稱正統?哪一派風味才能贏得老饕青睞?此時,我總默然不語,每每心頭卻清晰浮現起家裡的粽子,那滋味,若要強行歸類,或許是地圖上難以尋覓的「中部粽」吧。包裹其中的,不僅是豐腴的餡料,更是母親經年累月的時間與耐心。

童年時光,我總愛依偎在廚房門邊,痴痴望著母親將白糯米倒入熱鍋,慢火翻炒,直至晶瑩剔透。那時,米香與醬香交織的氣息,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味道之一。那時的我,懵懂於食材的講究,只覺得母親的雙手靈巧如舞,棕綠色的粽葉在她掌中翻轉成優美的錐形。小小的我,站在氤氳繚繞的鍋邊,天真地以為,這便是世界的全部。

那時,我從未聽聞過南北粽的區別,也未曾想過這些細微的烹調方式,竟是畫分地域風味的隱形界線。粽子,於我而言,僅僅是粽子,是母親親手製作,屬於我們家獨一無二的味道。

負笈北上,在台北落地生根後,才逐漸領略「粽子學」裡的諸多門道。身邊的朋友熱烈討論著粽葉該選用月桃葉或竹葉,內餡偏愛花生或栗子,我靜靜聆聽,心中對家鄉粽子的情感,竟也悄然轉為一絲驕傲。我總忍不住插話,力薦自家那款先炒米再蒸煮的粽子,口感軟糯而不黏膩,入口後還會散發淡淡的回甘。

然而,所謂的「我們家」,那樣的粽香,卻已是記憶中逐漸褪色的風景。

我們幾個孩子,早已各自在異鄉築巢,母親的廚房也漸漸歸於寧靜。以前每逢端午返家,餐桌上依舊會擺著一大串粽子,粗棉繩紮得緊實牢靠,如同母親深沉的愛,無聲卻堅定。我們好奇地問她,為何還如此費心準備,她總是笑著回答:「你們愛吃啊。」

但我心裡明白,那一串串飽滿的粽子,早已超越了節令食物的意義,而是一種將家的形狀與滋味,小心翼翼地藏匿於粽葉的紋理、棉繩的纏繞、以及蒸騰的熱氣之中的儀式。

有一年,我帶著妻兒回家過節。母親依舊遞來兩串沉甸甸的粽子,我笑著說:「這個熱量很高耶,不用拿這麼多啦!」妻子也隨口接了一句:「冰箱冰不下啦,家裡還有一堆。」當時只覺輕鬆隨意,並未深思。

隔年,家裡的粽香缺席了。母親沒有解釋,也未再親手包粽。我們回家時,餐桌上空空蕩蕩,彷彿是一種靜默的宣告,無需言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再往後,母親年歲漸長,身子也不如以往硬朗。炒米、備料、浸泡粽葉、細心包裹、耐心蒸煮,這些曾經熟稔的動作,對她而言,已然成為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路途。如今的我,偶爾走進她的廚房,只能在抽屜的角落,看見幾片乾癟的粽葉,以及一捲被時光漂洗得有些褪色的粗麻繩──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裡,彷彿等待著某一年,再次被溫柔地記起。

這些年來,我也曾品嘗過無數聲名遠播的名店粽子,它們香氣濃郁,鹹香分明,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味。那並非是某種特定的香料或獨門的比例,而是一種被時間與情感共同蒸熟的溫度。

在我心中最完美的粽子,是沒有名字的中部粽,是母親那口老舊蒸鍋所散發出的溫暖香氣,是童年廚房裡冉冉升起的炊煙與愛。如今,那份滋味,只能在記憶的味蕾深處,一點一滴地仔細尋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