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最近,讓孩子完成一個學習任務,我將任務名稱訂為「博學多聞,我畫我寫我的世界」,我自認為有一些挑戰性,也需花費約莫兩節課的時間,所以在我課前的預設標準中,應有一半的孩子可能無法完成。
課堂一開始,我先讓孩子們猜猜看,從主題字眼來看,可能要達成什麼任務,孩子說著、猜著,也幾乎都沾上了邊。但令我好奇的是,這群孩子聽完我的學習任務之後,竟然沒有「吼~好多唷!好難唷!」之類的反應,反而是很熱絡地與我互動,並且不斷詢問我與課堂相關的問題。這堂課、這一班,讓我覺得很感動。
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很認真地畫世界地圖,有的孩子鉅細靡遺地把各洲的輪廓畫得很清楚,甚至連國家的界限也呈現出來。有的孩子會主動問我:「老師,要不要塗顏色?我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呈現嗎?」我心中想著,我課前的那些想像,完全太小看、低估他們了吧!
也許是剛考完期中考,被班級導師訓了一頓:「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樣子。」以及「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看到黑板上就秀出了這兩行的字,老師也要求孩子把這兩句話抄在聯絡簿上,時時提醒自己。因為這樣,班級導師的叮嚀奏效了,我看孩子任務的完成度很高。
過去寫字很草率的同學,這次改進不少;過去總是交上黑白作品的孩子,這次也塗上了簡單的色彩;過去拿到平板就想玩遊戲的孩子,這次也知道要先完成新聞讀寫的任務。當然,還是有少數的孩子,仍然需要我再三的提醒,但全班的學習氛圍以及彼此會互相提醒的情況下,也讓孩子的表現愈來愈好。
我心中想著,這樣的學習態度就該給予掌聲,因為在我的課堂,總是營造一個「過程導向」的任務,只要認真參與,就算沒有完成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也可得到不錯的成績。因為,我始終認為,「態度是可追求的,但能力卻是天生的。」所以,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更值得我去關注。
在這次的任務中,我果真看到他們的作品,較之過往,進步許多。這堂課,最關鍵的要素,就是「認真」兩字而已。它不是什麼大道理,也是老生常談的語彙,但要做到「認真」,難嗎?說來並不特別難,但也不是容易的,或者說,它是「願不願」的問題,而非「能不能」的問題。
我想提醒家長們,在孩子從事一件事情、一個活動時,記得多看看孩子努力的「過程」,我總認為「過程」才是最感人的。就像每每在運動會時,我看到孩子在操場上,咬緊牙關想要衝刺第一的畫面,或在組隊競賽闖關中,我看到團隊合作的精神;或是在挑戰某個任務時,孩子堅持不放棄的態度,那些畫面都是刻骨銘心,也往往讓許多人流下了眼淚。
其實,家長要學習強化、放大孩子的「過程」,例如,不斷提醒孩子做事情的過程,一起陪孩子享受過程。當家長看到孩子良好的過程時,就給予獎勵、口頭稱讚;也可以讓孩子自評,評斷看看自己在過程中是否盡力,也可以省思看看,如果在過程中,再多用點心思,又會呈現怎樣的結果?當家長把更多的重心,聚焦於「過程」,孩子就會更重視「過程」的重要性。
過往,我們總是看到結果、看到風光,但也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建立孩子成功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也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