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心裡事】 關係中的隱形陷阱:當溝通變成索討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2025.07.12
63觀看次
字級
想「溝通」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我是想理解對方,還是想被理解?(示意圖)圖/123RF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人際關係中最危險的刺,藏在我們的「溝通方式」裡。當我們情緒高漲地爭辯對錯、討論公平,或憤怒地要求對方「懂我的心情」時——這已不再是溝通,而是索討。

什麼是索討?索討是一種幼稚的情感要求:「你必須為我的不快負全責」。想想深夜啼哭的嬰兒,他不會考慮父母疲憊或加班。嬰兒的世界只有一條邏輯:我不舒服→是你害的→你不照顧我→你是壞人!

不只是嬰兒,成人關係中也有索討。當我們感到不安或受傷,便可能退化為那個「認為世界應繞著自己轉」的孩子。

索討與「正常表達需求」的差別在於:索討者認為對方「應該」滿足自己,並用道德綁架包裝這些「應該」——「你是我伴侶,就該懂我」「身為朋友,你必須支持我」。

索討者日復一日尋求需求的「合理性」,編織一張無形的網。被索討者則在這網下默默累積「仇恨值」,也就是那些未說出口的委屈與怒氣。

當情緒火山終於爆發,被索討者憤怒反擊時,索討者卻瞪大眼睛:「我怎麼了?我哪裡錯了?」這一刻,角色瞬間反轉——索討者變成「一臉無辜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反成了「無理取鬧的加害者」。

這誰也不快的鬧劇,正是索討關係的最終結局。

三種常見索討模式

一、對錯型:永不休止的法庭辯論

「你明明說過七點到,現在都七點半了!」「你上次也這樣,說好幫忙卻又忘記!」

對錯型索討者不斷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正確。他們用錄音、截圖或翻舊帳來指控對方。看似理性,實則在說:「我要你認錯,好讓我心裡平衡。」結局往往是:贏了對錯,輸掉關係。

自救提示:從「你欠我!」轉為「我們可以怎麼辦?」

二、輸贏型:爭奪控制權的權力遊戲

比對錯更危險的是輸贏——焦點從「誰是對的」升級為「誰說了算」。

「這是我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你得搬來和我一起住,因為我是你媽!」

輸贏型索討者不再爭論事實,而是爭奪主導權。他們用付出、犧牲或關係作為籌碼,要求對方讓步。表面談條件,實則爭取控制權。

自救提示:問自己「我需要他聽我的,還是理解我?」

三、好壞型:人格審判的終極武器

「只有自私的人才這樣做!」「你就是冷血,根本不懂愛!」

好壞型索討已從「你做錯事」升級為「你整個人有問題」。這是最傷人的索討——不只針對行為,而是貼人格標籤,從「你讓我失望」變成「你是個令人失望的人」。更危險的是,這種標籤化很快演變為「情緒勒索」。索討者創造「好人標準」:

「好媽媽不會那樣說話。」「真正愛我的人,才不會拒絕我。」

這些標準成為無形枷鎖。通過操控內疚感,索討者升級為「勒索者」,推動對方努力達到永遠達不到的完美形象。

自救提示:描述對方具體讓你不滿的行為,而不是開口就說「你這個人就是……」

走出索討,邁向連結

我在寫作新書《關係賽局》時發現:好的關係,不是不吵架——而是當衝突來臨時,我們依然能看見彼此的受傷與需要。

索討是死局,因為它只看見自己的需要。親密是活局,因為它兼顧了兩個人的心情。

下次當你想「溝通」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我是想理解對方,還是想被理解?我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證明自己?

答案,往往決定了這段關係的走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