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寶法相】菩薩領航李森林成玉雕師

文/默言 |2018.08.28
2985觀看次
字級
和闐墨玉雕製的觀音菩薩與伎樂天與普賢菩薩(圖)。圖/瓔寶美術館提供
和闐墨玉雕製的觀音菩薩與伎樂天(圖)與普賢菩薩。圖/瓔寶美術館提供
2017年李森林(左)與瓔寶美術館負責人李才白(右)應邀至美國西來寺舉辦「西來遇佛─玉雕佛像藝術特展」,父子二人於活動告示牌前合影。圖/瓔寶美術館提供
高齡80的李森林,拿著工具修飾玉雕作品。圖/瓔寶美術館提供

文/默言

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一位高齡八十老翁,在耳順之年、無師自通的情況下,二十年來仍堅持以手工玉雕佛菩薩法相,發願欲令觀者感受到法相的慈悲與智慧,並為中國玉雕史上寫下了傳奇的篇章?

六木子,本名李森林,一位堪稱中國玉雕界傳奇性的人物。早年經營古文物藝術鑑賞工作,開設文物鑑賞班培育人才,其專業性備受業界肯定;為使玉石文化加以創新,融入現代工藝藝術美學,李森林於一九九二年在上海增設玉雕廠,曾為包括台北故宮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單位設計作品,深受好評。

怎奈好景不常,隨著工業科技發達,市面上充斥著廉價的玉雕商品,這對一向強調以手工精琢、賦予玉石生命力的李森林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與挑戰;深邃的眼眸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流露出遺憾與不捨的眼神,他回憶道,當時回到台灣跟家人商討準備關廠事宜,誰知夜裡,便受觀世音菩薩附囑,工廠不可關,但要改雕觀音菩薩等諸佛菩薩法相,並仔細端詳其容貌。

夢醒,李森林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一盞明燈;他隨即返回上海,積極地請玉雕師傅改雕佛菩薩法相。八個月過去了,依然無法雕出令李森林滿意的作品,這讓不曾手拿雕刻刀的他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不已,情急之下,他拿起工具,依照夢中觀音菩薩的指示動手雕刻,花了兩天的時間,親手雕的觀音法相作品終於誕生,他笑著表示,當時自己還責怪師傅不夠用心,誰知師傅回他:「你見過菩薩,但我們沒見過啊。」就這樣,李森林開啟了玉雕佛菩薩法相的濫觴,那年他正好六十歲。

憑藉著過去多年所累積的文物藝術鑑賞專業基礎,讓李森林在玉石雕刻技巧與現代藝術創新結合,他在起刀落刀之際,強調謹慎、專注與恭敬,此外還必須掌握三要訣:額頭飽滿,象徵智慧;眼角微垂,象徵慈悲;嘴角上揚,象徵喜悅。

對於自己親手雕刻的佛菩薩法相,李森林總能滔滔不絕、侃侃而談,然而,創作之路可謂充滿荊棘,這對早已過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的他而言,體力、視力更是一大考驗。

「有時心浮氣躁,也會埋怨『這麼一大把年紀,別人早就退休了,結果我還在雕刻。』」只是,說歸說,李森林仍端坐在工作桌前,舉起那微微顫抖的手拿起雕刻刀,神情專注地繼續為菩薩法相「整容」,他表示,有時心不定無法雕刻,我會跟菩薩懺悔,神奇的是,原本預計要幾個工作天才能完成的法相,結果在短短數小時之內就完成了!當他拿著特殊的手電筒照著玉雕菩薩法相,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菩薩的面容總流露出喜悅、慈悲、莊嚴與智慧,他微笑著分享:「微笑,可以讓我們忘卻煩惱,是世上最廉價卻無比珍貴的禮物。」

正當李森林的玉雕技術愈來愈成熟,其作品獲獎連連,其中一組甚至被鑲嵌在大昭寺所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佛像上的五方佛冠上,他欣慰地表示,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與榮耀;某晚,觀世音菩薩再度入夢咐囑:「更謙虛、行菩薩道。」

創作之路的艱辛讓李森林累積更豐富、深邃的文化涵養,雖已八十高齡,但他深知,一抹微笑,可以為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繁忙的人們找到心靈的慰藉,這正是他至今仍堅持創作、行菩薩道的願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