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芳 樂在推廣可可文化

文/黃作炎  |2024.05.25
336觀看次
字級
常參與台東特色產品展前往各地推廣。圖/張健芳提供
平日和夥伴跑攤推廣可可文化。圖/張健芳提供
圖/張健芳提供
研發各式的可可產品,大人小孩都歡迎。圖/張健芳提供
圖/123RF
台東不少外籍朋友也被吸引成為粉絲。圖/張健芳提供
張健芳 在可可田尋找成熟的可可果。圖/張健芳提供
發酵後的豆子必須經海風吹拂及烈日曝晒。圖/張健芳提供
在活動市集擺攤推廣介紹黃澄澄的可可果。圖/張健芳提供

文/黃作炎

可可豆的拉丁學名,意指「神明的飲料」。台灣女孩張健芳,因緣際會在中南美洲鑽研並愛上可可文化,沒想到多年後,竟在台灣接續上這段可可夢想種子,致力以古法烘焙、翻炒可可豆,研磨、沖泡出絕美飲品,並將台灣種植的本土可可豆,化身為各種可能的食物……



張健芳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誤打誤撞成為「美食旅行家」。喜歡旅行的她,寫的不是美食的體驗,而是食物的故事,更希望透過食物媒介,導引讀者進入異國餐桌上有趣的故事中。

2011年,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強調關心農業、友善土地的網路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創立了,張健芳獲邀擔任義務撰稿,因而接觸到國內許多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且觸角還放眼關注全球各國關於食物的故事。

有食物和故事的旅記

藉由旅行採訪的過程,張健芳逐漸書寫出特有的旅行見聞風格,她用「青木瓜沙拉」描寫泰國紅燈區,用「茶」側寫伊拉克戰爭……「旅行」+「食物」+「故事」的內容頗受好評,2012年,文章集結成為她的第一本書《 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一推出就入選誠品書店的當月選書。

「我每到一個地方,至少會與當地人吃一頓飯,藉以了解當地的文化。」曾在日本當交換生的張健芳,因緣際會學習了西班牙文,沒想到後來去拉丁美洲旅行採訪,全都派上了用場。

可可原鄉的驚喜驚豔

「西文圈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到處都是色彩和音樂,舌頭可以品嘗到顏色,手指可以捕捉到音樂,拉丁美洲不是寫小說的地方,而是小說發生的地方,太精采了!」張健芳眼中的拉美世界,天天上演著驚喜和驚豔。

第一次去逛墨西哥小鎮的市場,張健芳吃到現磨微溫的巧克力,風味粗獷又強烈,大感震驚後覺得餘韻繚繞不散。隨後又到瓜地馬拉參訪可可園,發現置身可可原鄉的拉丁美洲,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

千年不變的時空定格

「巧克力竟然長在樹上,不是從超市買的。鄉下老屋的後院種著可可樹,這裡的阿嬤晒可可豆,就像台灣阿嬤晒龍眼乾,炒可可豆像在炒瓜子,剝可可豆像在剝花生,既新鮮又熟悉,既古老又日常,而她們這樣做,已經幾千年了。」

張健芳跟著拉美阿嬤們在廚房瞎忙,看著她們滿頭汗水,柴火映著臉頰,可可豆在鍋子上微微跳動,嗶啵作響,巧克力香氣濃郁得彷彿可以咀嚼,張健芳目眩神迷,這一刻,時空彷彿停住了腳步。

土法煉鋼成就可可飲

她看到阿嬤搬出一個研磨可可膏的巨大石磨,興奮激動得無與倫比,可可豆在石杵前後推擠下低聲碎裂、咿啞作響,顆粒愈磨愈細,最後用開水沖泡可可,再加點辣椒粉,就成了一杯芳香滿室,還有保健祛痰及預防感冒作用,足以抵擋夜晚寒氣的可可熱飲。

張健芳發現,飲食與家庭始終接連著有趣的故事,在異國餐桌聆聽到的家庭故事,讓她感悟深切。「最大的感悟就是:從產地到餐桌,食物里程愈短,離產地愈近,人跟人的連結就愈密切,因為你清楚知道:吃進口中的食物是哪個鄰人種的。」

夢想種子在台東發芽

回到台灣後,張健芳起初完全沒有想到:曾經的可可夢想種子,多年以後會在台東發芽,開啟她創業的契機。

其實早在2003年,屏東縣內埔鄉的農民,就種下台灣第一批可可樹。張健芳回台灣後獲知,不計成敗一頭栽進可可的世界裡,直接找農夫買新鮮可可豆來發酵、乾燥、烘烤、脫殼,不斷碰壁試錯,做出市場願意買單的產品。

匆匆10年過去,對台灣人來說,可可這項農產品的內涵及應用,仍然很陌生,但張健芳樂此不疲,並於去年把多年累積的可可文化養分,創立本土品牌「美麗東可可」,希望日後國人也能愛上可可產品,尊重可可文化。



神明飲料 溝通天地

張健芳在瓜地馬拉,認識一位考古學家安娜,曾從瑪雅遺跡出土的精美玉杯裡,發現殘留的可可,以及四周描繪著王室貴族用可可大宴賓客的壁畫,顯見瑪雅人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中就和可可密不可分。

儘管瑪雅人曾在茂密雨林建立顯赫一時的宮殿和寺廟、天文及曆法也超乎想像的進步,瑪雅文明最終還是消失於人世,但「喝可可」的美好日常,卻和傾頹的宮殿、廟宇一樣保留至今,瑪雅人的後代繼續喝著香醇的可可……

考古學家安娜還告訴張健芳:「可可豆能溝通天地神靈。」可可豆也曾被古時候的人當成貨幣,至今在當地某些本土宗教儀式中,仍然不可或缺……諸此種種可可傳說,都讓張健芳深深著迷。



可愛酥的瘋狂旅程

張健芳曾參與中美洲「亡靈節」(類似亞洲的清明節和中元節)儀式,期間家家戶戶在供桌上擺上祖先的相片、鮮花和亡者生前喜歡的食物,迎接死去的親人回來團聚。

所準備的食物通常愈香愈好,據說香味能穿透幽冥,召喚親人來相會。而家人會在此時團聚,慢慢啜飲一杯又一杯的熱可可,分享故人行誼,說說唱唱,哭哭笑笑,連接生死陰陽。

「還有什麼香得過現磨的熱可可呢?所以必備供品就是現磨熱可可。」張健芳說,加工可可是一門繁瑣的工藝,在原產地,婆婆媽媽會趁假日一起合作,處理大量的可可豆,以備平日食用。

張健芳在台東燃燒著熊熊maker魂,靠單兵作戰用撿來的棉被和保麗龍做發酵箱,再利用太平洋的海風乾燥發酵完畢的可可豆,晚上掛在youtube上面研究國外專家如何加工,周末還擺攤試吃做市調。

說是浪漫也好,異想天開也行,張健芳屢敗屢戰,內心非常強悍,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沒想到在試作可可香蕉乳酪三明治早餐時,一個忘神竟把糖和蜂蜜燒焦了,恍惚聞到焦香味,隨手淋在爐旁一盤可可粒上。等冷卻後,回頭好奇一嘗,驚呆了──這是什麼?又香又脆又夠味!

意外的,原本當三明治配菜的「可愛酥」小兵立大功,竟成為廣受歡迎的小零嘴。此外,不斷摸索嘗試研製而成的「可豆茶」等產品,則打包成受歡迎的沖泡包。

2023年,張健芳在美麗的東台灣正式打出品牌,吸引不少鐵粉入群,憑著一股傻氣,走完最辛苦的草創期。「地球上食物豐富多采,只要好好生活,食物就是我們親手創造的最重要的作品。」



小 啟

台東縣政府「島東風味探索」有機友善農產品展,5月25、26日,在SOGO忠孝館12樓展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