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I:稻田裡看不見的煙 溫室氣體減排新觀念 文/吳厚德 |2025.06.15 語音朗讀 10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水稻根系與氣泡甲烷示意圖 圖/吳厚德 稻田從灌溉到消費方式,每個環節都連動地球的溫度,圖為台北北投洲美五分港溪。圖/吳厚德 米飯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 圖/吳厚德 稻田中用儀器測甲烷(林幸助/提供)施肥與氣體逸散過程簡圖 圖/吳厚德 文/吳厚德 每當我們盛起一碗香噴噴的白飯,很少人會想到,這碗米背後,其實藏著一段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的故事。在全球對抗暖化的今天,水稻田也加入減碳行動的一環。原來,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長久以來默默冒出一種對地球影響深遠的氣體──「甲烷」及「氧化亞氮」。先說明一下溫室效應、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的關係。稻田為何「排放」溫室氣體?與其他農作不同,水稻是種在水裡的作物。為了抑制雜草和確保水稻生長,農民長期讓田地積水,但這樣的栽培方式會讓土壤中的氧氣迅速耗盡,形成一個「缺氧層」。在這種環境下,一些特殊微生物會活躍起來,把有機質分解,釋放出一種無色無味、但具有強烈溫室效應的氣體──甲烷(methane,CH4)。除了甲烷,水稻田在施肥過程中還可能釋放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這是一種比二氧化碳強上近300倍的溫室氣體。當氮肥過多,或排水不當時,就會有更多這類氣體逸散到空氣中。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甲烷不像工廠煙囪冒出的黑煙,也不像汽車排出的廢氣。它從泥土中悄悄上升,通常是以微小氣泡的形式,慢慢飄出水面。這些氣泡肉眼幾乎看不到,但科學家用專業儀器可以測得。事實上,全球作物中有約10%的甲烷排放來自水稻田,尤其在亞洲地區,更是甲烷的重要來源之一。想像一下,一塊1公頃的水稻田,在生長季節中可能會釋放超過500公斤的甲烷。(相當14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不僅影響氣候,也關乎糧食生產與環境永續的未來。為什麼還是要種稻?那是不是不種稻就能解決問題呢?當然不是。稻米是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的主食,在亞洲更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問題不是出在「種稻」,而是「怎麼種」才能既養活人類,也顧及地球生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愈來愈多科學家與農民正在思考新的農法,例如改變灌溉方式、調整施肥時間、甚至使用土壤益生菌來改善田地的微生物結構──這些方法,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與您慢慢分享。一碗飯的重量我們吃的一碗飯,不只是飽足的來源,更與氣候息息相關。從泥土中的微生物到空氣裡的氣體分子,從農夫的灌溉方式到我們的消費選擇,每一個環節都連動著地球的溫度。讓我們從認識開始,學會看見那「看不見的煙」,也許,就能一起找到減碳又能吃飽的答案。(系列1) 前一篇文章 【創意巧思】變電箱華麗變身 下一篇文章 【視覺DJ】避牛樁 熱門新聞 01【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2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3泰柬衝突升溫 釀12死 31傷2025.07.2504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2025.07.2605林聰明行三好淨三業新書發表 推動三好願景2025.07.2606呼吸 蘊藏身心能量2025.07.2707落葉與離層部位2025.07.2508【紅塵禪煙】彼岸2025.07.2709庭院不除草 吸引鳥兒回來築巢2025.07.2710一次失敗的經驗2025.07.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III:讓稻田喘口氣 氣候友善農法 減輕地球負擔【憙‧願─山中花開】好古敏求【視覺DJ】驚艷百歲九重葛【夏日輕旅】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 作者其他文章【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III:讓稻田喘口氣 氣候友善農法 減輕地球負擔【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 羅山有機村 解除小黑蚊魔咒 【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X 微生物組的防治小黑蚊原理 土健康,小黑蚊自然走光光【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X 小黑蚊的生活史及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