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牛 漸從農村消失

文/Tori |2021.01.24
8946觀看次
字級
耕牛曾是台灣農業耕作的主力,包辦不少勞力活,但隨著快速、價廉的耕耘機興起,耕牛幾無用武之地,尤其算出「牛耕比機器耕」成本還高,農民驅趕牛耕田的景象逐漸從農村消失…… 圖/楊喬
如今耕牛不再犁田,轉而為觀賞和教育功能。 圖/楊喬
水牛在田間耕作的畫面,已漸漸在台灣消失了。 圖/楊喬
圖/楊喬
耕牛怕熱,夏天最愛滾泥塘。圖/楊喬

文/Tori

很多人常以「水牛」象徵「台灣精神」,事實上,台灣已經有愈來愈多年輕一輩,不知道「水牛」長什麼樣子了。隨著牛年腳步近了,且來介紹這種曾經對台灣農業貢獻良多的美麗生物。

在台灣人眼中,水牛也稱為「耕牛」。根據研究,台灣水牛的祖先有可能來自野生水牛(Bubalus arnee )(因為多棲息在亞洲,所以也被稱為「亞洲水牛」),這是一種原產於印度、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大型牛種。

野生種體型更龐大

原本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的野生水牛,比台灣水牛更大也更重,重量700~1200公斤,身長240~300公分,尾巴長60~100公分,肩部高度為150~190公分,總長度超過2公尺的牛角,往往也超過臉和身體的寬度。

野生水牛的額頭上,通常長有一簇毛髮,耳朵比較小,牛尾的尖端具濃密毛髮,牛蹄大而張開,粗壯的體型讓四肢顯得粗短有力。牠們以scutch草和莎草為主食,但也吃水果、菜葉和樹皮,在印度據說牠們也吃水稻、甘蔗和黃麻,往往造成農家相當大的損失。

因濫捕及棲地破碎,野生水牛數量極少。自1986年以來,亞洲水牛的總數量,估計只剩不到4000隻,其中成熟的個體甚至不足2500隻,所以已被列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意指「瀕危物種」)名單中了。

亞洲多用於耕田負重

台灣水牛是一種大型的偶蹄動物,也是早年亞洲農戶普遍馴養的牛種。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牛角粗大而扁,並向後方彎曲;皮厚、汗腺極不發達,天氣酷熱時,牠們就需要到溪河裡浸水散熱,所以俗稱水牛。

水牛腿短蹄大,很適合水稻田的耕作活。在亞洲,水牛主要用來作為勞動力;在歐洲的義大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則被作為奶牛或食用牛,不過肉質較粗。

至於台灣水牛的引進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水牛為沼澤型水牛,除了1624年起,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現存水牛大多為先民自中國大陸所攜進。

水牛也是唐山過台灣

時值中國明朝末年與清朝初期之1630年間,朝廷鼓勵福建人民移住台灣,每人給銀3兩,3人給一隻牛,當時稱「一牛三金制」,這些由船隻載來的牛隻,便是後來的台灣水牛,成為台灣日後的農業生產主力,對台灣的農業提供無法比擬的貢獻,同時也成為移民刻苦耐勞的精神象徵。

如今,雖然在鄉下農村的水田中,已很少見到牠們的身影了,但還記得童年時,南部老家的一處天公廟周圍,不是大片大片的甘蔗田就是鳳梨田,再遠一些,更有一大片水稻田,水牛不時穿梭其間,後面就跟隨著邊跳飛邊覓食的大群鷺鷥。

那時,只要有機會坐上親戚家接送往訪的三輪車,路過看到正在認真低頭耕作的水牛時,總讓我看得發呆。如果幸運,我們也能獲得農夫的同意,坐上可以暫時歇息的黃昏牛車,一顛一顛地走在曠野中的水田小路,迎著風,也嗅著一路牛糞的味道,覺得欣喜無限。

耕牛變少是共同趨勢

偶然在天公廟附近的小溪裡,看見半身沒入水中、一身泥濘的水牛,那種泡在水中放鬆舒暢的感覺,似乎連小小心靈都能感同身受。而水牛憨厚敦樸的外型,偶爾也會出現在老家小鎮的街頭,襯著三輪車與腳踏車的街道背景與氛圍,知足與滿足,不言而喻。

事實上,水牛正從農村中消失,台灣似乎不是孤例。據我見到的資料,以產稻米聞名的泰國,農人也因逐漸利用機器耕種,加上該國飲食習慣逐漸改變,以致水牛數量大幅減少,從1980年代大約600萬頭,減少至目前的130萬頭,水牛一樣面臨絕種危機。

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台灣水牛從農村田地上消失了,人們還會回憶緬懷起牠們嗎?說不定子孫未來真的只能去網路上搜索圖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