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製墨

文/瑢瑢  |2023.10.05
524觀看次
字級
圖/Julia Chou

文/瑢瑢 

你會寫書法嗎?如果會,你是直接買罐裝墨汁,還是自己磨墨呢?

墨是我國的「文房四寶」之一,是一種方便保存的固態墨塊。使用之前,需要先在硯台上加水,再以墨條慢慢研磨,直到清水變成濃濃的墨汁,就可以用毛筆蘸著寫字了。

還沒有文字以前,人們就懂得以石墨、煤炭為天然的墨料來源,在陶器上繪製美麗的圖案。而在中國大陸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的古墓中,除了挖掘出大批以墨刻寫的秦簡,還找到一塊1.2公分高、通體黑亮的圓柱體墨錠,以及一個石硯,和一塊用來研墨的石頭,這代表秦代已經有了人工製造的墨,不過,早期並不是直接拿墨錠研磨,而是取一小塊墨放在硯台上,再用石杵來磨墨。到了東漢,從河南省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五錠殘墨中,可看出墨的一端或兩端有研磨的痕跡,代表當時的人已經直接以墨在硯台上磨墨汁了。





混合煙膠

杵搗萬次



墨的主要原料是黑煙和凝膠。

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這樣的記載:「好醇煙搗訖,以細絹篩于缸內,篩去草莽若細紗塵埃……墨一斤,以好膠五兩浸梣皮汁中。涔,江南樊雞木皮也……可以下雞子白,去黃五顆,更以真朱砂一兩,麝香一兩……搗三萬杆,杵多益善。」從敘述中,可看出當時製墨除了煙料、膠料,還會加入麝香等高級藥材,杵搗萬次才能製成。杵搗的目的是將空氣逼出,使墨團更細緻。

依照煙料的來源區分,墨主要有燃燒松樹的松煙墨,和燃燒桐油的油煙墨兩種。明代沈繼孫的《墨法集要》指出:「古墨皆松煙,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後楊振、陳道真諸家皆述其法。元、明以來,松煙之制漸廢,惟油煙獨行。」意思是說,古代的墨都是松煙墨,後來逐漸被油煙墨取代。

我國傳統墨中,「徽墨」是最富盛名的一種。晚唐年間,製墨良匠奚超、奚廷珪父子南下躲避戰亂,來到安徽黃山一帶定居,以當地上好的松木為材,所製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品質極高,南唐後主李煜將之視為珍寶,賜廷珪姓李,從此徽州成為歷代製墨重鎮,徽墨也名揚天下。

傳承國寶 時代挑戰



古法製墨的程序極為講究,也非常耗時。以油煙墨來說,油煙的採集方式和點油燈很像,在一個小碗裡倒油,放上燈芯點火,上面再覆蓋一個碗收集煙料,經過一小時的時間,60盞油燈輪流反覆採集,也只能獲得一斤黑煙。接著還要經過熬膠、和膠、杵搗、成型、晾乾、描金等幾個步驟,其中晾乾至少需要4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也難怪古法製作的墨價格高昂,一小條動輒要價千元以上。

如今,在電腦打字普及的社會裡,不要說寫書法,連拿筆寫字的機會都愈來愈少。面對使用者的快速流失,加上廉價化工製墨的雙重夾擊,傳統製墨工藝面臨消失危機。對於古法製墨的經營者來說,如何保存這項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讓醇厚的墨香永傳後世,恐怕不但是項挑戰,也是一份使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