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薇樂
文/薇樂
如果在不發出聲音的前提下玩比手畫腳,要讓隊友了解「打電話」這個題目,該怎麼比呢?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們,也許會把五指併攏、指尖朝上,用另一隻手在手掌上按個幾下,再把併攏的那隻手貼在耳朵旁。年紀稍長的大人們,應該會握拳後只伸出大拇指和小指頭,比出一個「牛角」的手勢,以拇指上、小指下的姿勢放在臉頰旁,連接耳際和嘴角。新科技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打電話」的印象,也許幾十年後,將不再有人用牛角的手勢模擬話筒。身為打字機和復古收銀機的愛好者,我很嚮往轉盤電話「撥號」的年代,看著光滑的智慧型手機螢幕,偶爾也挺懷念按按鍵打電話的時光。
以前就讀國小時,手機尚不普及,那時出外要聯絡家人仍仰賴「公共電話」的時期,公共電話普遍分為兩種機型:投幣式和IC插卡。投幣式顧名思義就是投入錢幣才能打電話,我熟記外婆家的電話,拿起話筒、投進銅板後快速鍵入號碼。若是不小心按錯鍵,掛上話筒後電話將自動吐回一塊錢。接通之後通常只會依序說出如通關密語一般的「阿媽!我放學了!」聽完阿媽的回應就要掛斷電話,因為講太久的話還得再補幾個銅板,為了省錢需要長話短說。
以前學校附近的超商外有一部灰底黃面的公共電話,要插入IC卡才能撥號,也就是俗稱的「電話卡」。媽媽給過我一張電話卡,圖案似乎是某個縣市的著名景點,上面還有一行類似磁條的銀色粗線。使用方法和投幣式大同小異,不過投幣改為插卡。每講完一通電話,銀色磁條就會被電話機咬一口、留下一刻齒痕,通話時間愈長,電話卡就被咬得愈大口,卡片餘額將隨著齒痕變多而減少。雖然當時我對卡面上的圖案沒有興趣,仍格外珍惜這張電話卡,總覺得用卡打電話比投幣時髦多了。
除了準備零錢和電話卡,以前打電話最重要的關鍵其實是熟背號碼,否則口袋錢幣再多都只能站在電話前苦惱。小時候連同學家的市話都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手機有電話簿和通訊軟體,存在腦袋裡的號碼大概剩不到五組。在打電話變得輕而易舉的此刻,人們卻好像找不到想撥出的電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