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背後】為何我們永不饜足?

文/麥可‧伊斯特 譯/林慈敏 |2024.05.26
174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麥可‧伊斯特(Michael Easter) 《勇闖阿拉斯加33天》作者,內華達大學教授。寫作與演講的主題,主要是人類如何利用現代科學與演化智慧,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並且活得更健康、更滿足。研究成果曾被職業球隊、菁英軍事單位、《財星》全球五百大企業、頂尖大學等採用。圖/Pexels
人腦的設計偏目標導向,總是不斷追求新的事物,難以享受當下。(示意圖) 圖/Pexels

文/麥可‧伊斯特 譯/林慈敏

進步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一切,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欣賞。我們的原始設計就是要上癮與改變目標,想要更多、更好的一切。



哈佛大學的人類學者寫道:「物競天擇並不是在豐足的時期作用最強,反而是在壓力與匱乏的時期。」他們說,匱乏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心智與身體,讓我們建立獲取與消費的習慣。

我們天生渴求的事物,我們現在都擁有很多了。我們吃的食物、消化的資訊、攀爬的社會階層與擁有的物品,已經用一種經常與演化動力衝突的方式改變了。在「更多」的世界中一貫地遵循對更多的渴望,似乎以明顯而未經探測的方式,使許多人生病、感到痛苦。

不幸的是,我們無法用某種新奇的飲食法或訓練課表、冥想計畫、媒體排毒等,來解決所有現代的問題。請記住,我們的大腦被設計來不斷掃描與優先考量「匱乏提示」,環境中所透露、使我們感覺擁有的不夠多的提示,激發了匱乏心態。

「這種匱乏心態的效應甚至會發生在相對富裕、過得舒服的人身上。」凱莉•哥德史密斯(Kelly Goldsmith)告訴我。她是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科學家,專門研究匱乏提示如何影響我們。她的研究顯示,即使是最溫和的匱乏提示,像是牛奶或鋼筆的墨水沒了,都會促使擁有很多的人去拿取更多東西,並做出長遠看來會傷害他們的決定。

「我們發現,當你威脅到人們獲得日常用品的機會時,他們會為自己奪取更多,不太可能給別人。」哥德史密斯說道。

而如果我們無法立刻滿足對更多的渴望,那個缺乏的念頭會造成內耗。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解釋道:「當心智感覺到缺乏某些事物,無論是金錢、時間、熱量,甚至是陪伴,我們的思惟效率就會降低。」

回想一下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斯說的,人生是我們關注的事物的集合。我們可以利用腦力來事先計畫與解決問題,或只是感到滿意且享受當下狀況,卻被吸入渴望的漩渦中。「這種剝奪感,可能導致一種全神貫注於事物的生活,從而強加持續的認知缺陷與強化自我挫敗的行為。」科學家寫道。

這是科學家對「我們擔心且做蠢事,而那傷害了我們」的說法,但我們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何時會陷入過度。進步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一切,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欣賞。我們的原始設計就是要上癮與改變目標,想要更多、更好的一切。

正如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grant)得主與神經內分泌學家羅伯特•薩波爾斯基(Robert Sapolsky)所說的:「如果我們是由工程師所設計的,那麼隨著我們消耗愈多,渴望就會愈少。但常發生的人類悲劇是,隨著我們消耗愈多,我們就會愈飢餓,想要更多、更快與更強。昨天預料之外的快樂,今天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明天就會變成不夠。」

陷入匱乏循環

傳奇籃球教練派特•萊利(Pat Riley)稱此為我們的「更多之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以教練或總經理的職稱累計,共獲得八次NBA冠軍,他發現各種運動的冠軍隊伍通常隔年都無法再度贏得冠軍。他寫道,「成功往往是邁向災難的第一步。」一開始,專業運動員只想獲得更多場勝利,但一旦他們贏得一次冠軍,「更多」就會發生改變。他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一種新認知到的匱乏,想要更多的贊助、上場時間、金錢和個人的認可。

我們甚至可以在腦部掃描中觀察到這一點。劍橋大學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與期望而改變對獎賞的化學反應。假設我們贏了一百萬美元,聽起來很棒,對吧?的確如此,但這只發生在我們預測贏得的獎金少於一百萬時。如果我們期待贏一百萬,那麼還不錯;要是我們計畫贏兩百萬,贏一百萬就會是一次失望。

當然,減少並非本質上就比較好,增加也不是,只是我們已經增加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更多行業正在發現匱乏循環,並利用它來使我們加速進入「更多」。

透過預設為增加,我們經常做出︱︱在最好的情況下︱︱不理想的選擇,或者在最壞的情況下,徹底愚蠢的選擇。

然而,答案不一定都是減少,更少可能導致自身的一連串問題。我們需要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並思考如何找到足夠,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

要找到足夠,我們需要去發現與學習科技與其他領域中存在匱乏循環的地方,要找出我們被推向「更多」的地方、原因與程度。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處理,並且深入了解我們不知不覺陷入那種循環的原因,以及正在使用匱乏循環更大的勢力背後的動機。

(摘自《大腦不滿足: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方舟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