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榮坤
台灣廟宇在神案邊幾乎都有擺設籤筒,供信眾問卜吉凶或指點迷津。信眾依照自籤筒中抽取的籤條番號,到擺放籤文的櫃子裡,根據番號取出紙條,求籤後得到的籤文,就是神佛給我們的答案。
籤文等第不一,一般以「上上」為最佳,「下下」為最差,或者「大吉」、「上吉」、「上平」、「中吉」、「中平」、「小凶」、「凶」等,藉由籤文指點迷津。由於常以詩歌形式表達,所以又稱為「籤詩」。
在我們那個年代,無論是身心遭受挫折,或出遠門、或買車購屋,甚至結婚等等,都會到寺廟求一張籤詩。雖然只是求個心安而已,卻也是一種心靈的撫慰與善的信念。
去年走進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展場,遇見如今已非常少見的籤詩雕版,且都保存得相當完善,雕刻於板上的字雖顯出一些歲月的滄桑,卻也讓人心頭滑過一絲暖意。現場許多上了年紀的人看到了這些籤詩印版,還會微微彎下身子仔細瞧了又瞧,似乎想起了未曾遠去的那些歲月,嘴角不自覺泛出了笑容。
在尚未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年代,雕版印刷曾經是中國主要的印刷形式。這些籤詩的製作十分耗時,須將先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由熟練的工匠將詩文雕刻於木板上,檢查無誤後,才可以刷上墨加壓印在紙張上,成為原稿的複製品。
隨著印刷技術的精進,昔日的木製籤詩印版已經式微,卻因手工製作更顯得特別,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