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1)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4.05.03
161觀看次
字級
台北西門街商業區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城西門街,中間是急公好義坊,遠處是西門城樓。台北城興建時,這條街接近布政使司,又通往傳統富裕三邑人住的艋舺,因此被規畫為商業街,進入日本時代半世紀到光復後的30年,這條街一直是最繁榮的商街。 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初期,因此大致維持清代的原貌,為雙層騎樓磚房街屋,這種風格的建築普遍存在於同一時期的廈門和漳州,是閩台對外開放後出現的建築格式。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貌。道光年間,同安人一百餘人奉載泉州府同安縣霞海城隍神像同行,安置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大稻埕街民共同捐款興建霞海城隍廟於南街,並於西廡供奉38位當年殉難的同鄉。淡水開埠後,大稻埕碼頭舟楫往來,市井繁榮,地方民眾咸歸功於城隍廟位於「雞母穴」,庇福地方所致。 霞海城隍廟的主持,世世代代皆由迎俸霞海城隍的陳家擔任,此廟與大稻埕慈聖宮、大稻埕法主公廟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宇。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霞海城隍廟的原貌。 今天,霞海城隍廟香火仍然極盛,海外人士包括日韓女子遠渡重洋,前來祭拜月下老人,以祈良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舊炮台 1930年,淡水舊炮台。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重視海防工作。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廷為了防禦西洋列強從海上進攻,在淡水設置了炮台,以加強北台灣的防衛工作,由首任巡撫劉銘傳督導興建了這座重要的炮台。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 1901年,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晚清時期,大稻埕取代安平成為台灣最繁榮的港市,許多洋行富商進駐,興建了大批閩式洋樓。進入日本時代,這種洋樓的外型裝飾變得更加富麗。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晚清洋樓排屋 1901年,台北大稻埕六館街的新式洋樓排屋,始建於1885年劉銘傳推動的台灣近代化建設工作,作為洋商進駐推動國際貿易之處。1860年中國開放沿海口岸,實現國際通商。台灣同時開放基隆、淡水、安平和打狗四個港口。北部茶葉貿易興起,大批洋商前來購買茶葉,艋舺和大稻埕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舟楫往返,商貿雲集,人口集中,帶來台北建城的需求。 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招商引資,聘請洋人擔任關稅、生產和工程顧問,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大稻埕興建了新的洋樓,形成相當規模的外僑社區,以及西方的生活型態。這種情況不只是在台灣,也出現在洋務運動盛行的沿海地區。大稻埕六館街的洋樓是一種結合閩南和洋式的風格,在福建廈門、鼓浪嶼,金門以及南洋一些華僑地區,也有類似風格的建築,它們均屬於晚清建築的一種型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媽祖宮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媽祖宮原貌。嘉慶年間,泉州府同安縣商人為祈航海平安,從福建分靈請來海神媽祖神像,供奉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同安人首領林佑藻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後來建成大稻埕媽祖宮,媽祖稱為「稻江媽祖」。同治年間,廟再遷建至今址,面對大稻埕碼頭。 廟前龍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梁均出自廈門,並由同安師傅雕琢而成。此廟歷史悠久,為大稻埕三大古廟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大稻埕媽祖宮的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

1901年,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晚清時期,大稻埕取代安平成為台灣最繁榮的港市,許多洋行富商進駐,興建了大批閩式洋樓。進入日本時代,這種洋樓的外型裝飾變得更加富麗。

大稻埕媽祖宮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媽祖宮原貌。嘉慶年間,泉州府同安縣商人為祈航海平安,從福建分靈請來海神媽祖神像,供奉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同安人首領林佑藻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後來建成大稻埕媽祖宮,媽祖稱為「稻江媽祖」。同治年間,廟再遷建至今址,面對大稻埕碼頭。

廟前龍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梁均出自廈門,並由同安師傅雕琢而成。此廟歷史悠久,為大稻埕三大古廟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大稻埕媽祖宮的原貌。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貌。道光年間,同安人一百餘人奉載泉州府同安縣霞海城隍神像同行,安置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大稻埕街民共同捐款興建霞海城隍廟於南街,並於西廡供奉38位當年殉難的同鄉。淡水開埠後,大稻埕碼頭舟楫往來,市井繁榮,地方民眾咸歸功於城隍廟位於「雞母穴」,庇福地方所致。

霞海城隍廟的主持,世世代代皆由迎俸霞海城隍的陳家擔任,此廟與大稻埕慈聖宮、大稻埕法主公廟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宇。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霞海城隍廟的原貌。

今天,霞海城隍廟香火仍然極盛,海外人士包括日韓女子遠渡重洋,前來祭拜月下老人,以祈良緣。

淡水舊炮台

1930年,淡水舊炮台。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重視海防工作。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廷為了防禦西洋列強從海上進攻,在淡水設置了炮台,以加強北台灣的防衛工作,由首任巡撫劉銘傳督導興建了這座重要的炮台。

大稻埕晚清洋樓排屋

1901年,台北大稻埕六館街的新式洋樓排屋,始建於1885年劉銘傳推動的台灣近代化建設工作,作為洋商進駐推動國際貿易之處。1860年中國開放沿海口岸,實現國際通商。台灣同時開放基隆、淡水、安平和打狗四個港口。北部茶葉貿易興起,大批洋商前來購買茶葉,艋舺和大稻埕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舟楫往返,商貿雲集,人口集中,帶來台北建城的需求。

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招商引資,聘請洋人擔任關稅、生產和工程顧問,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大稻埕興建了新的洋樓,形成相當規模的外僑社區,以及西方的生活型態。這種情況不只是在台灣,也出現在洋務運動盛行的沿海地區。大稻埕六館街的洋樓是一種結合閩南和洋式的風格,在福建廈門、鼓浪嶼,金門以及南洋一些華僑地區,也有類似風格的建築,它們均屬於晚清建築的一種型態。

台北西門街商業區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城西門街,中間是急公好義坊,遠處是西門城樓。台北城興建時,這條街接近布政使司,又通往傳統富裕三邑人住的艋舺,因此被規畫為商業街,進入日本時代半世紀到光復後的30年,這條街一直是最繁榮的商街。

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初期,因此大致維持清代的原貌,為雙層騎樓磚房街屋,這種風格的建築普遍存在於同一時期的廈門和漳州,是閩台對外開放後出現的建築格式。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