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種菜 馬雅文明報你知

 |2024.05.20
456觀看次
字級
荷蘭研究人員打造仿火星溫室並仿效馬雅文明農業技術(圖),證實古代「間作」種植方法優於「單作」,有望成為優化太空農業的關鍵。 圖/取自Aztec.com
荷蘭研究人員打造仿火星溫室並仿效馬雅文明農業技術(圖),證實古代「間作」種植方法優於「單作」,有望成為優化太空農業的關鍵。 圖/取自arkeonews官網
荷蘭研究人員(圖)打造仿火星溫室並仿效馬雅文明農業技術,證實古代「間作」種植方法優於「單作」,有望成為優化太空農業的關鍵。 圖/取自stratnewsglobal
荷蘭研究人員打造仿火星溫室並仿效馬雅文明農業技術,證實古代「間作」種植方法優於「單作」(圖),有望成為優化太空農業的關鍵。 圖/取自stratnewsglobal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計畫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但把食物從地球送到火星,至少要9個月,且太空食品價格會貴得很不合理。科學家近日發現,古馬雅(Maya)文明的農業技術,將成為優化太空農業的關鍵:這種被稱為「間作」(intercropping)的種植方式仍在實踐中,需要同時種植2~3種不同類型的作物。

這種策略是有利的,因為它產生具有互補性狀(traits)的植物,可以幫助彼此生存。

番茄產量翻倍 滋味更甜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研究中心的團隊,控制氣體、溫度及溼度,創造出一個模擬火星土壤及環境的溫室,並添加有益的微生物、營養素,試著種櫻桃番茄、豌豆及胡蘿蔔,再以單作(monocropping)方式種植其他作物作為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採用間作方法種植的櫻桃番茄產量,增加了1倍。番茄植株也表現出開花早、成熟加速、單株果實產量增加以及莖部較粗等特徵。不過間作並沒有讓豌豆、胡蘿蔔產量增加。

研究小組推測,番茄植物在間作中表現更好的原因,可能是豆類植物能與根瘤菌(rhizobia)共生,進而固定土壤中的氮素有關。另外,番茄與豌豆植物高大,比較容易吸收光線,因此胡蘿蔔生長並沒有特別變化,這也顯示要在火星上實施間作農法,作物品種選擇十分重要。

該研究作者之一、瓦赫寧根大學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貢薩爾維斯(Rebecca Gonçalves)說:「如果我們能解開貧瘠土壤再生的祕密,同時開發高產量、自我永續的糧食生產系統,就能達成在火星實踐農業的目標。」

另一名研究作者、瓦赫寧根大學的植物生態學家瓦梅林克(Wieger Wamelink)說:「我們品嘗了早期收穫的食物,包括櫻桃番茄,我認為火星上的水果,比在地球土壤種植的農作更甜。」

大陸神舟18號 太空養魚

中國大陸也是計畫殖民火星的國家之一,執行「太空養魚」實驗的大陸神舟18號載人飛船,已進入太空20多天,太空人近日回報,他們這次帶上的4條斑馬魚、金魚藻,目前在太空的生存狀態良好。

大陸太空人成功展開2次水樣樣品採集及1次魚飼料盒更換操作,發現斑馬魚在微重力下表現出腹背顛倒游泳、旋轉運動、轉圈等定向行為異常現象。後續科學家將利用回收的水樣、魚卵,以及斑馬魚運動行為影片等,展開空間環境對脊椎動物生長發育與行為的影響研究。

「太空養魚」實驗計畫,是研究在太空這種極端環境下,怎麼養魚、怎麼種植物。目的是為了人類將來有一天,前進太空建立基地時,得先解決食物(蛋白質)來源問題,這個實驗是在探路,讓人類未來在太空能過上更愜意的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