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運動 無障礙

文/原禾香 |2024.03.15
233觀看次
字級
圖/Julia Chou

文/原禾香

「身障運動」是運動賽事中的一種,但其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及對社會包容性與科技創新的啟發上,則是遠遠超過了賽場競技的勝利。

障礙無礙 運動有功



身障運動的歷史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初目的是為了幫助受傷的士兵,透過體育活動促進身心康復。1948年,英國醫生路德維希‧古特曼在倫敦奧運會期間,於史托克‧曼戴維爾醫院,舉辦了第一屆針對脊髓損傷軍人的運動會,這是「帕運」會的雛形,此舉顯示出運動在身障人士在復健和生活品質的重要性。

1952年,荷蘭加入競賽,帕運會開始進入國際化,並逐漸演變成正式的「競技體育活動」,後來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帕運」國際性賽事。

「帕運」其全名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據說是以英文「Parallel」和「Olympic」結合而成Paralympic,象徵此會是與奧運屬於同等級的國際比賽。最初多以輪椅選手為主,如今已有更多的身心障礙人士踴躍參加,像小兒麻痺、失明、截肢、腦性麻痺等。

身心磨練 推動進步



在賽場上,身障運動員透過不懈的訓練及比賽,超越身體限制的可能,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界,「障礙」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條道路。因為每一次的努力與超越,不僅是對身體能力的挑戰,更是對個人意志及精神的磨練,這對運動員自身以及觀看他們比賽的人,都存在著積極的影響。身障運動的舉辦和普及,打破了許多關於「殘疾」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它促進了大眾對身障人士的理解和尊重,間接推動了無障礙環境的建設與相關政策,甚至是科技的發展。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致力於促進身心障礙者的參與及權益的團體,透過政策倡議與社會宣導,致力於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包括教育、工作、考試和無障礙環境。例如台灣身心障礙聯盟認為,在推廣帕運及其他身障運動時,媒體的角色十分重要,其報導方式深刻影響了公眾對身心障礙者的觀感及身障者自我認同。因此曾呼籲媒體可參照2016年英國身障運動聯合會的《媒體指引》,從尊重與平等的角度出發,強調運動成就,避免將身障運動員簡化為勵志符號。指引建議報導應細述運動規則與分級,公正對待所有運動員,避免將身障運動視為次等,以確保報導在各平台的平等呈現,向公眾傳遞真正包容和尊重。

創新科技 面向未來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在身障運動領域方面亦已具有長足的創新與發展,尤其是適配性設備和虛擬現實(VR)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身障人士開啟新的運動體驗。虛擬現實技術,讓身障人士得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如滑雪、攀岩、游泳等運動,無需離家便能鍛鍊身體與技術。此外,人工智慧輪椅設計,如輪椅籃球、田徑和足球等,可適應各類運動需求,也因此提高了身障人士的運動參與度。先進的假肢與義肢技術,也為身障人士拓寬跑步、游泳及滑雪等運動領域。視覺與聽覺輔助技術如聽覺導航系統,則為視障人士提供安全的運動環境,幫助他們避免在運動過程中觸及潛在障礙物。

身障運動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也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股推動社會向前進步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