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卓溪 山靈共舞八通關 人熊和諧潤心灣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2025.11.03
249觀看次
字級
布農族實驗學校太平國小學生學習小米栽培。圖/太平國小提供
「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是為紀念在喀西帕南事件中殉職的警察,而多數殉職者來自日本九州。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卓溪拍到台灣黑熊幼熊的畫面,顯示黑熊族群在此穩定繁衍。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南安部落土壤豐饒,栽培有機水稻及豆類保種工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南安遊客中心展示的布農族傳統石板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卓清村布農族人發掘、復育的30餘種豆類與穀物,成立「布農豆豆班」。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布農族「射耳祭」儀式,傳承生活技藝與文化。圖/卓溪鄉公所提供
「八通關越嶺道」是登山健行熱門路線,圖為「山風吊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以泛音和聲合唱聞名,被譽為「世界音樂瑰寶」。圖/卓溪鄉公所
南安遊客中心展示館內部投影,讓參訪者仿如走入山林。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在花蓮縣卓溪鄉,黑熊不是威脅,而是祖靈化身的「家人」。當台灣黑熊再次現蹤山村,族人沒有恐懼,而是以古老智慧學習共生。卓溪的山林不僅孕育黑熊,也哺育歌聲與文化,原民以歌舞、祭儀與耕作,續寫人與自然共榮的篇章。

卓溪舊稱「乾溪」,地處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交會處,是一個山多人少的原鄉,全鄉有超過2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人口僅約5800人,其中95%是原住民族,主要為布農族,另有少數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族群間和諧共處。

卓溪鄉共有17個部落,部分部落遭崇山峻嶺阻隔,沒有道路相連,出入需繞行省道或鄉道,被稱為「飛躍的部落」。也因這種地理隔絕,讓卓溪保留了完整的自然生態與文化原貌。

水氣之地 登玉山中繼站

18世紀時,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東遷,多數族人曾暫居「大分」(Tahun)。布農語「大分」意為「有水氣之地」,亦即河畔溫泉;日本殖民時期設有駐在所、蕃童教育所,也是登玉山的補給點。

1915年,日本政府強行收繳族人獵槍,引爆「大分事件」──布農族突襲駐在所,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成為台灣原住民族抗日史上重要篇章之一。

1918年,日本人為加強控制,修築全長82公里的「八通關越嶺道」,西起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東抵花蓮玉里。其中,「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是為紀念「大分事件」爆發前幾天,在喀西帕南事件中殉職的警察,由於多數殉職者來自日本九州,而「大分」與九州溫泉鄉「大分」同名,冥冥中似有巧合。

黑熊出沒 族人以敬共存

八通關越嶺道如今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成為熱門登山路線。從南投信義東埔到花蓮卓溪南安,全程約8天7夜,沿途設有山屋,東入口的瓦拉米山屋是登山客的最愛。玉管處南安遊客中心內設黑熊生態展示,提醒人們:這條古道,也是「熊道」。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監測發現,自2020年至今,在卓溪辨識出27隻不同的台灣黑熊,甚至拍到母熊帶幼熊的珍貴畫面,顯示黑熊族群在此穩定繁衍。

布農族自古尊熊為靈,若誤傷熊,必舉行「除穢儀式」以祈平安。面對熊頻繁現身,居民學會新的生活模式:夜間減少外出、工寮食物妥善收好、攜帶熊鈴、播放音樂驅熊,以行動落實共生智慧。

花蓮林管處與卓溪登山協會合作,設置影像監測點並推出「黑熊生態給付」計畫,拍到熊即可領獎金。目前已有9個部落、80名巡守員參與巡守通報,攜手守護人熊和諧。

傳承文化 在地教育開花

卓溪共有8所小學,皆以傳承文化為使命。古風國小合唱團曾遠赴南非演出;卓溪國小與卓樂國小則將射箭、族語融入課程,讓孩子在祭儀中學習傳統技藝,射箭隊代表台灣出國比賽。

創校於1929年的太平國小,於2022年轉型為布農族實驗學校。校長余貞玉指出,布農教育強調主動與自發。課程以4大主軸展開:認識祖先文化與歷史、訓練膽識並與自然共處、學習防災與生態技能、傳唱古調與族語。孩子們在山林課中尋訪祖居遺址、種植小米,展現自信,也深化族群認同。

自2018年起,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與慈心基金會攜手,協助卓清村族人復育30餘種豆類與穀物,成立「布農豆豆班」,傳承農耕智慧並促進地方經濟,並出版《走進彼桑拉返:布農的菜園》與《迪娜與她的種子》2本書,記錄布農族傳統耕作與土地永續智慧。

八部合音 天籟迴盪山谷

布農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四季祭儀皆寓教於歌。每年4、5月的「射耳祭」,青年藉由射擊水鹿耳朵象徵勇氣,也在儀式中學習搗米、伐木、築石板屋等生活技能。

在這些祭儀與歌謠中,以布農族「八部合音」聞名於世。這種泛音和聲合唱被譽為「世界音樂瑰寶」,卓溪鄉公所祕書李忠祥說:「布農族人用耳朵唱歌」,因為在合唱過程中,族人以耳朵尋找共鳴,自動調音、補位,唱出山谷間最和諧的旋律。

除了布農族的四季祭儀外,每年10至11月,太魯閣族舉辦感恩祭,賽德克族舉行苧麻節,透過儀式延續族群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