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文/瑢瑢
抬頭望向天空,你或許曾經看過一群候鳥排成整齊的隊形,悠然南飛。又或者,在電視或自然紀錄片中,你看過非洲草原上角馬與斑馬的大遷徙,海中魚群集體游動的壯觀景象。你是否曾經好奇,這些動物為什麼要聚集在一起行動呢?
集體遷徙 節省能量
群聚不只是大自然的美景,也是生物智慧與協作的具體展現。以候鳥為例,牠們遷徙時,經常排列成「人」字形的隊伍,領頭鳥像指揮官般破開空氣阻力,兩側的鳥沿著斜線排列,彼此保持距離,利用前方產生的氣流減少飛行耗力,節省更多能量,順利完成跨越千里的旅程。
水中的魚群也有類似策略。如鮭魚這樣的洄游性魚類,平時的群聚性並不明顯,但是到了繁殖季節,鮭魚會大量聚集,洄游到出生的淡水河川產卵。成群洄游不僅讓魚群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洄游路線,也能在集體行動中節省能量,順利完成漫長而艱辛的旅程。
有些動物原本是獨居的,但是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卻會變成群居,引起可怕蝗災的蝗蟲就是典型的例子。蝗蟲是蚱蜢的一種,平時散居各處,性情溫和,但是當氣候乾旱、食物缺乏的時候,蝗蟲會開始聚集在一起,牠們的體型變大、顏色改變,翅膀也變得更加有力量,開始成群結隊的遷徙、大規模啃食植物,使得原本就因乾旱而歉收的農作物雪上加霜。蝗蟲這種「發狂」的行為也是一種生存策略,藉由群體行動來抵抗環境壓力,獲取更多食物資源。
防禦狩獵 繁衍後代
在廣闊的非洲草原上,由於缺乏遮蔽,落單的動物很容易成為獵食目標,面對獅子、獵豹、鬣狗等肉食性動物的威脅,絕大多數的草食性動物都選擇群居,除了分散被捕食的風險,數百雙眼睛也比單獨個體更容易察覺危險。
草原上的食肉動物也會隨著獵物而群聚。例如,同樣是凶猛的大型貓科動物,老虎屬於獨居型動物,但是,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卻更喜歡與同伴一起生活、狩獵,否則面對草食動物的集體防禦,就連強大獅子的也很難成功捕到獵物。
除了長途遷徙、防禦敵人、尋找食物等理由外,動物也在繁殖期間聚集,增加找到異性伴侶交配的機會。例如在蛙類繁殖最活躍的夏季,許多青蛙會群聚在池塘、沼澤邊,雄蛙鼓起鳴囊高聲鳴叫,形成夏日夜晚的浪漫交響樂。
有些社會性昆蟲如螞蟻、蜜蜂,個體的分工更加明確。如蜜蜂從整理巢室、採集花蜜到保衛家園,每個成員在團體中都有特定任務,共同維持整個群體的運作。
在一些高等動物身上,群聚的理由則不局限於生存或繁殖,情感與社會性需求同樣重要。黑猩猩彼此梳理毛髮,除了清潔,更是鞏固情誼與確認權力地位的方式;大象會守護受傷的同伴,並對死亡的成員表現出哀悼情緒。對人類而言,群聚不只是生存利益,也承載著情感與文化連結,讓我們在群體中完成實現自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