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煒智
本片之所以留名影史,還是由於1950/1951年的奧斯卡影后之爭。當年兩大強片《彗星美人》、《紅樓金粉》來勢洶洶,《彗星》的貝蒂戴維斯和《紅樓》的葛蘿莉亞史璜生呼聲最高,最終茱蒂哈樂黛以新人之姿,憑一部喜劇勇奪后冠。
諷世喜劇《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於一九四六年登上紐約舞台,立即轟動九城,就連好萊塢也為之風靡。
哥倫比亞公司付出天價版稅拿下改編權,之後便展開漫長的選角歷程,媒體甚至冠以「繼《亂世佳人》尋找郝思嘉」後最偉大的選角計畫。
《絳帳海棠春》在百老匯連演四年、超過一千六百場,描述土豪帶著情婦造訪華府,意欲出重金收買國會議員,在斡旋期間,擔心情婦比莉粗笨的舉止會壞了他勾結權貴的計畫,因此雇用記者擔任老師,為比莉補習公民知識,殊不知,比莉智識漸開,靠著苦學養成自覺和自信,一舉掙脫土豪的家暴威脅,為自己贏得美好的未來。
一部喜劇勇奪后冠
茱蒂哈樂黛(Judy Holliday)一手塑造比莉這個金髮傻白甜,從粗野,俗豔,自卑,到優雅、內斂和自信,拉出極漂亮的成長弧線,舞台上一周八場、整整三年的歷練,更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女星。
只不過對財大氣粗的好萊塢而言,百老匯演員還是太過「小眾」的一群,不屬於真正的庶民娛樂,哥倫比亞希望當家花旦、風情萬種的麗泰海華絲(Rita Hayworth)出飾這個粗俗傻妞。還好,新婚的海華絲以私人理由婉拒,這才促成鬧劇也似的「繼《亂世佳人》後最偉大的選角」,據載當時尚未成名的瑪莉蓮夢露也參與試鏡,不過緣分未到,電影版的比莉一角依舊懸而未決。
最後,電影圈幾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終於保送舞台原版的茱蒂哈樂黛成功上壘,不但主演電影版本,還與哥倫比亞簽下七年片約,此為後話。
說到底,本片之所以留名影史,還是由於一九五一年第二十三屆的奧斯卡影后之爭。當年兩大強片《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紅樓金粉》(Sunset Blvd)來勢洶洶,《彗星》的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和《紅樓》的葛蘿莉亞史璜生(Gloria Swanson)呼聲最高,最終茱蒂哈樂黛以影壇新人之姿,憑一部喜劇勇奪后冠,至今七十五年,歷代影迷仍舊為此爭辯不休。
其實只要細看本片,尤其,走進戲院,在大銀幕上細細品味,哈樂黛的影后不僅實至名歸,她留下的表演更顯傳奇不朽。
女性自覺爆笑喜劇
全片整體成績,包含所有男角色都可圈可點,但影后哈樂黛無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焦點、就是舞台。筆者尤愛她把堆得滿滿的妝扮卸下來時,比如,跟記者老師在波多馬克河上聆賞貝多芬音樂會,不經意談起兒時舊事、辛苦勞作的父親、熱騰騰的午餐……她被土豪威逼含淚簽下莫名字據……還有,她獨自走訪華府景點,被博物館和紀念堂裡的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先哲塑像深深感召,電話一拿起來就說錯老師的名字,姓也錯,名也錯,對著接線生呢喃「幫我接湯瑪斯傑佛遜」。
《絳帳海棠春》講得無疑就是女權、女性自覺,但它以爆笑喜劇的姿態呈現,有浪漫愛情,有針鋒相對,更有精采的角色成長;體現在台詞、表演、調度、服裝造型裡,由這個金髮大傻妞帶領我們走進知識,走進美國近代史,走進民主教育和法治教育,這麼硬、這麼「愛國愛家」的「精神內核」,反襯著情節、角色,還有人性,飽滿且極具韻味。
今夏金馬經典影展以「不是冤家不聚頭」Screwball Comedy為主題,選映難得重現大銀幕的《絳帳海棠春》,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