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84】社會學家塔布斯 揭示母親 如何形塑文明史

文/楊慧莉  |2024.05.11
1769觀看次
字級
塔布斯呼籲,我們應用新的方式感謝母親,感謝她們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領導者、照護者和教導者。圖/Pexels
塔布斯在當了母親後,更能感受母職對社會的影響。圖/LAist
明天是母親節,在我們慶祝之餘,塔布斯鼓勵我們提升母親的權益。圖/Pexels
塔布斯分享貝爾迪斯(左)、亞伯達(中)和路易絲(右)的故事,凸顯母親在文化上的重要性。圖/Post News Group
社會學家塔布斯志在用「說故事」修正當今社會對母職的觀感。圖/New Book Joy
塔布斯出版的《三位母親的故事》廣受好評。 圖/Macmillan Community-Macmillan Learning

文/楊慧莉

又到了歡度母親節的時刻!母親對許多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不過其影響力往往被低估,僅局限於家庭。今有社會學家塔布斯透過揭露三位跟民運有關的母親故事,彰顯母職所深具的文化性……

貴為 人母 從研究、書寫看到新使命

安娜‧瑪萊卡‧塔布斯(Anna Malaika Tubbs)是跨域專家,對當今和歷史性的種族、性別和平等問題瞭如指掌。她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人類學系後,便前往劍橋大學深造,先後獲得跨域性別學碩士學位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之後,她不僅順理成章的成為社會學者,並積極投入社會運動,還出版了一本廣受好評的著作《三位母親的故事》(The Three Mothers: How the Mother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Malcolm X, and James Baldwin Shaped a Nation)。

深受母親身教影響

塔布斯的生涯發展,跟她的黑人女性身分及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原來,她深受母親身教的影響。由於母親曾到海外不同大學任教,塔布斯的成長之地遍及杜拜、墨西哥、瑞典、愛沙尼亞和亞塞拜然。不僅深受不同文化和信仰的薰陶,其母在所到之地伸張婦幼權的做法也讓她耳濡目染。她的母親常說,「只有婦女在社區有表現,那個社區才會有發展,如果婦女權益受忽視,該社區就會持續陷入各種問題而無解。」

最讓塔布斯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母親在為各地的婦幼謀福利時會「設身處地」,如她曾深入伊拉克、阿富汗、南蘇丹,了解當地婦幼需求,因為她想親自認識那裡,跟當地人會面。

而今,塔布斯在史塔克頓市伸張性別正義,直言不諱。二○一八年,她首當其衝,發布了史塔克頓市婦女狀態報告,並雇用了史塔克頓市首位性別正義官員。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先生剛好就是史塔克頓市長。在先生競選期間,她陪在一旁幫忙助選,也常發現當地性別意識薄弱,「居然都沒有市民問候選人可以為婦女做些什麼。」於是,她跟丈夫說,「這是不對的。如果你沒有跟婦女狀況相關的數據,就等同在市政拼圖上缺了一塊。」所幸,她的先生聽從其建議,補足相關數據,藉以改善婦女處境。

彰顯黑人婦女故事

作為黑人女性,塔布斯深感有必要解決黑人婦女故事從人類歷史中消失的缺憾。其中,有些人的生命事蹟關乎她們兒子的作為。她不解,明明很重要,為何大家都不知道她們的故事?而且容許這些故事被抹煞、被遺忘?於是,她決定改變,要將她們的故事分享給全世界。

事實上,塔布斯在念博士班時就想加入其他學者,一起翻轉黑人女性故事遭抹煞的窘境。後來,她決定透過三位母親的生命故事探索美國民權運動。之所以聚焦於民運,是因為這是人們常用以談論和慶祝男人身為領導者的區塊,但他們其實都為人子,其母親影響力不可小覷。

過程中,塔布斯鎖定三位女性: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的母親亞伯達‧金恩(Alberta King)、作家暨社會活動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母親貝爾迪斯‧鮑德溫(Berdis Baldwin)及另一位知名民運領袖麥爾坎‧X(Malcolm X)的母親路易絲‧蕾托(Louise Little)。之所以選定這三位,原因之一是她覺得這些女性的故事很有趣,即便她當時所知有限,再來是她們彼此之間只差了六歲,她們各個來頭不小的兒子彼此間也只有五歲之差,以及她們代表著黑人經驗細微而多樣的差異性。

母職具文化重要性

有趣的是,塔布斯在鑽研三位民運人士之母的故事並書寫成書時,她自己也當媽媽了。懷孕,讓她與這些研究對象產生了「惺惺相惜」的連結,這讓她很喜悅,「特別是美國黑人婦女要懷孕生子挺危險的,不管有沒有受教育、有沒有資源和各種關係,都很容易在懷孕期間和生產期間死去。」

在書寫《三位母親的故事》時,塔布斯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有力量、很有影響力,也很重要。她希望更多的黑人婦女也能有相同感受,別再自甘被抹煞,而是要改變現況,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並大方的站出來說,「我在這裡,值得被認可。」

作為社會學家,塔布斯相信「說故事」可修正當今社會對母職的觀感;如果能藉由將母親放在中心位置,我們不僅得以改善她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生命也將因此受益;而想讓組織和政府給予母親所迫切需要、也值得擁有的資源,首先是認可母職在文化上的重要性。她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見這個轉變,並以此為自己的使命。

飲水 思源 從文明史一窺母職重要性

根據塔布斯的觀察,母親常被視為一個無私的個體,沒有他人需重視的需求;如果在家照顧孩子也已習慣了不受重視的感受,因為養兒育女看似不具「生產力」;如果有上班,為了在職場上受重視,甚至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有小孩;如果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有成就,也無法居功,因為沒人會將孩子的成功歸功於母親。

由於母親不受重視,「難怪美國至今仍未建立普遍的產假和育嬰假、育兒津貼等,以至難產而死的危機始終存在,疫情期間一堆媽媽得被迫離職,這些悲劇的後果卻傷害了我們的下一代、社群、甚至國家經濟。」

亞伯達有志卻難伸

塔布斯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三位婦女的故事。她認為這三位母親的故事顯現了其一,我們很容易漠視母親的重要性,其二,無視其需求和貢獻就不會介入和支持。儘管逝者已矣,但她相信這三位母親的故事可以提供指南,讓我們為今日的母親和她們所影響的每個人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首先是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的母親亞伯達的故事。一九○三年,亞伯達出生於亞特蘭大市,父母是教會領袖。她從小就是社會運動家,加入示威遊行,並相信基督信仰應跟社會正義結合。

長大後,亞伯達成為一位有天分的策畫者和音樂家,以及三位孩子的母親。在結婚前,她有大學學歷和教師證,原本想從事教職。然而,當時的法律規定,已婚婦女不能教書。

儘管與教職無緣,但亞伯達仍盡其所能,教育和保護她的家人和社群。不過,她卻沒有得到對等的照顧和保護,一次在教會彈奏福音歌曲時遭人從背後開槍射擊,悲劇性的結束了一生。

路易絲與貝爾迪斯

第二個塔布斯鑽研的故事起於十九世紀末的格瑞那達。故事主角叫「路易絲」,是一位深受祖父母影響,鼓吹黑人尊嚴和獨立的小女孩。十七歲,她靠一己之力來到加拿大蒙特婁宣傳黑人解放的訊息,並加入加維(Marcus Garvey)所領導的泛非洲運動。她後來成為一位多語言學者和社會運動家,還把八名小孩帶到世上,其中叫小麥爾坎的孩子後來成為赫赫有名的民運領袖麥爾坎‧X。由於丈夫遭謀殺,路易絲三十多歲便守寡。一個白人社工到她家,質疑她養育孩子的方式,便找了一名白人男性醫師評估她的狀況,說她心智不正常,妄想自己遭人歧視,最後在違反個人意願下把她送到療養院,長達二十五年,並送走她的每個孩子,安置在不同的寄養家庭。

第三個故事則開啟於一九○二年的馬里蘭州一個小鎮,主角是貝爾迪斯,生命初始便沒了母親。只是,這個女孩在黑暗中仍活出光明與愛。她是個有天分的作家,用散文鼓勵周遭人擺脫痛苦和仇恨。十幾歲時,她到紐約展開新人生。在那裡,她有了自己的家庭,成為九個孩子的母親,長子便是美國知名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當時,貝爾迪斯除了給人幫傭養兒育女,也常遭丈夫家暴多年。當地警官不僅沒有給予協助,還常騷擾其社區,她只能獨自忍受痛苦。丈夫過世時,她也只有三十多歲,卻以一個單親之姿獨力撫養子女長大,為此深感驕傲。

換個方式感謝母親

塔布斯認為,亞伯達、路易絲與貝爾迪斯的故事可代表眾多母親的經驗,特別是黑人母親;如果我們都認同母親是生命中必須、強大的、有自己的需求和個體性,並值得社會給予支持,此刻就該用故事和政策去反映出來。她相信,如果我們在說媽媽的故事時能反映出她們的重要性、影響力、完整性、人性等,就比較容易讓大家感謝她們所扮演的角色,進而支持她們,給予一切必要的協助。

她也呼籲,我們要用新的方式感謝母親,感謝她們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領導者、照護者和教導者,不要再用她們無私、需求可以遭漠視的方式去感謝她們,並問問自己可以如何支持她們作為回報,包括以各種媒體反映母親的真實樣貌,並給予母親產假和育嬰假、育兒津貼、公平的健保系統、甚至有保障的薪資等。

「我們可以改變對母親的敘述觀點,一旦這麼做時,整個世界對大家而言將會變得更好、更公平。」塔布斯這麼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