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拍照上傳不知名物種,就有各國專家幫忙鑑識。圖/Cassi Saari
民眾在美國密西根州發現研究等級的長喙天蛾紀錄。圖/hwise01
文/李盈、李小敏
由美國3位碩士生為了畢業而製作的「愛自然」平台,無心插柳成了近年貢獻良多的自然觀察交流平台,不但帶動各國公民科學家,自動自發從生活周遭進行自然觀察,記錄並拍照上傳分享,以台灣「愛自然」為例,5年來已因此發現200多種稀有及瀕危動植物了……
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早已滅絕的生物,其實還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熱愛旅遊的背包客馬丁,有一次在越南吉仙(Cat Tien)的低地叢林探險,就在護林站的小路上,發現一隻超大的蝸牛,驚喜的他拍下照片,打開手機軟體「愛自然」(iNaturalist),將發現的生物分享上去。
重現讓生物學者激動
登網後,越南生物專家立刻認出那隻蝸牛,是曾被18世紀末知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Captain Cook)描繪過的一種生物,名為「越南巨木蘭螺」(Bertia cambojiensis),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已經絕種,直到近幾年才重新發現其蹤跡的瀕絕動物。
幸運的是,這類事件近年頻繁發生,原因大同小異,都是經由網路平台「愛自然」的通報,讓不少生物學家激動不已,因為靠著一群無所不在的素人生物觀察家,這世界已經重新找回許多早已滅絕的物種。
素人成為公民科學家
「愛自然」是一個線上社群網路平台,操作方式與「臉書」(Facebook)十分相似,但這裡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酷炫的野生生物。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拍攝到的植物、鳥類、哺乳類、爬蟲類、海生物或菌類──只要是野生的生命體,都可以上網分享。
「愛自然」的平台能搭配手機應用程式,讓世界各地的人能隨時、隨地分享、紀錄最新的發現,不論是回家路上偶遇的蝴蝶、池塘邊蹦出的青蛙、甚至飛到窗邊的小鳥……都可以隨手拍照後上傳。
該平台目前被各領域的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熱愛大自然的人,視為豐富的生物資料庫,是各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AI加持功能變強大
話說從頭,「愛自然」最早是於2008年,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學院碩士生奈特.阿格倫(Nate Agrin)、上田健一(Ken-ichi Ueda)和潔西卡.克萊恩(Jessica Kline)為了製作畢業專題而設計建立的。隨後幾年,在加州科學院與國家地理學會的扶持下, 於2023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組織。
早期,「愛自然」僅能讓使用者標誌區域、拍照上傳並撰寫所見所聞。但從2017年開始,「愛自然」新增了人工智能,能用電腦視覺幫助使用者自動辨識他們觀測到的物種為何?
辨明物種專家助鑑識
譬如眼前這隻可愛的麻雀,是山雀、雲雀?還是未曾被發現過的神奇寶貝?這款自動辨識工具會把使用者上傳的相片,快速與既有的生物資料庫比對,給出正確的物種名稱,供使用者標選。
更酷的是,「愛自然」作為社群平台,能讓使用者觀察彼此的新發現,並繼續更新觀測紀錄。若使用者找到無法立刻識別的特殊物種,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或業餘專家協助鑑別,幫助使用者認識一個新的生命體;此舉,也有助於幫助在地的專家們,及時發現新生物或外來物種入侵。
資料分享具研究價值
2013年,就有一位哥倫比亞的男子發現了一隻紅黑相間的青蛙,遠在華盛頓的毒蛙專家看見了,確認這是一種新物種後,兩人一起寫了一篇論文;而在2024年末,一位倫敦通勤者意外用相機捕捉了一種18年來從未出現在英國的昆蟲,嚇壞了英國當局,立刻召集團隊,盡速趕走這位外來客。
所有分享到「愛自然」的物種觀察記錄,皆為無償提供各國科研專班、保育組織和民眾組織研究使用。當這些紀錄被專家們鑑定並認證為「研究級」資料後,將會同步整合到其他大型的國際生物資料庫中,如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庫(GBIF)和澳大利亞生物圖集(ALA)中。
使用者眾貢獻者更多
做為「愛自然」頂級生物識別專家,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昆蟲學家約翰.阿舍(John Ascher),已經親自驗證超過150萬張照片,他很欣慰的說:「『愛自然』所創造的生物地圖,填補了之前未有標本的區域……『愛自然』讓公民科學家能夠快速與世界各國的專家聯繫,彼此學習,提供更全面的數據資料。」
截至2024年8月末,全球已有多達800萬名使用者,而曾在「愛自然」分享過動植物、真菌和其他生物紀錄的資料,已超過2.2億件。
將有助守護瀕危物種
「愛自然」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自然科學應用軟體與網站平台,不單召喚使用者一起動起來,守護瀕危與特殊物種,更為了加強在地化,與當地的組織合作,推出各國獨立的社群網路,方便當地研究單位使用。
目前該網路包括美國的iNaturalist.org、墨西哥的NaturaLista、紐西蘭的iNaturalist NZ — Mātaki Taiao、加拿大的 iNaturalist Canada、哥倫比亞的 Naturalista,以及葡萄牙的 Biodiversity4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