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福松
在小孩要求購物時,一定要教導孩子學習衡量需求性、必要性及量力而為。讓孩子知道「需要」和「想要」的不同,理解父母賺錢養家的辛苦,藉以建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價值觀。
周末下午,百貨公司玩具館人潮洶湧,大家爭看「變形金剛」模型展。一位爸爸帶著唸小二的兒子,好不容易擠到展示櫃前觀賞,好一會兒,爸爸拉兒子要離開,發現兒子不但目光被吸住,連腳也像被釘住一樣,拉不動。
爸爸說:「好了,去看別的地方吧!」兒子說:「爸爸,我想買。」
爸爸看一眼價目表,乖乖!每具二千元起跳,怎買得下手?便說:「太貴了,等有錢再買吧!」
兒子不依:「不管,我現在就要買。」
爸爸說:「沒帶那麼多錢,以後再說吧!」
「什麼都以後以後,我現在就要買。」兒子堅持。
「都跟你說了,爸爸身上沒帶那麼多錢,走吧!」爸爸不理他,拉著他的手就要走。哪知兒子竟突然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我不管,我不管,我就是要買……」
許多民眾在旁圍觀,並且議論紛紛,突然,這位爸爸也跟著躺下來,假哭道:「爸爸沒錢啦!爸爸沒錢啦!」一對父子躺在地上哭,立即引起騷動,吸引更多人上前,想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
兒子一看有那麼多人圍著他們父子倆看好戲,小孩臉皮薄,忙拉爸爸的衣角,悄聲說:「爸爸,快起來啦!我不買了。」爸爸嘴角微微一仰,迅速起身,拉著兒子消失在人群裡。
看到這一幕,令人拍案叫絕,這位爸爸沒有打罵孩子也沒動怒,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耍賴,我就跟你耍賴,讓兒子知難而退。
爸爸知道兩千元不是小數目,一具「變形金剛」對孩子來說是新玩具,卻可能是一家人好幾天的生活費,事有輕重緩急,小孩不知道,但大人很清楚。
小孩躺地上哭鬧耍賴,是「心理戰術」的運用,試探大人的底線,想藉由群眾的「輿論力量」迫使大人購買。屈服了、買了,或許會換來孩子一聲高興的「謝謝爸爸!」,但必然養成孩子「只要哭鬧就有糖吃」的錯誤觀念。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在大庭廣眾哭鬧,常礙於情面而順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發現這招很管用時,「哭鬧」便成了向父母需索的利器。應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慾望的膨脹,孩子將愈發予取予求。
小孩看到新奇玩具想擁有,是物慾本性,無可厚非。但對於什麼是必要?什麼是不必要?哪些是必須?哪些可有可無?如何獲得?並沒有概念。看到爸媽把卡插進提款機錢就出來,以為爸媽很有錢,他們哪裡知道沒有大人辛苦賺錢存錢,鈔票怎會從提款機自動跑出來?
有些父母擔心小孩因有「匱乏心理」影響身心發展,盡量滿足小孩要求,造成小孩「有求必應」的錯誤期待,萬一未遂其願,便埋怨父母。
因此,在小孩要求購物時,一定要教導孩子學習衡量需求性、必要性及量力而為。讓孩子知道「需要」和「想要」的不同,理解父母賺錢養家的辛苦,藉以建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價值觀。
這位陪孩子躺地耍賴的爸爸,用行動告訴孩子「不是你喜歡,爸爸就一定要買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