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福松
小孩調皮搗蛋不聽話,常讓父母傷腦筋,不管教的話,怕被批評姑息縱容,要管教的話,分寸又該怎麼拿捏?父母在盛怒下,發洩情緒容易,控制局面卻不容易,沒處理好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少觀所一名同學對牧師說,他是被他爸爸一巴掌打進來的。
他說唸國二時,有天跟爸爸要兩千元買電玩,爸爸罵他:「書都不唸只想玩,買什麼電玩?」當然不給錢。
第二天開店,爸爸發現抽屜短少了兩千元,便問他:「是不是你拿的?」他裝蒜:「沒有啊!」他爸火了,大聲罵:「偷拿錢還不承認。」隨手就是一巴掌,罵道:「你給我出去,不要再回來。」
被趕出門後,他漫無目的走到遠方一處轉運站,呆坐在候車室裡直到天黑。一個大哥哥走過來,關心問:「還沒吃飯吧?」他點點頭。大哥哥說:「我也還沒吃,一起吃吧!」吃完飯後,大哥哥說:「要是沒地方住,就住我那裡吧!」
於是他跟大哥哥到住處,一進門,裡頭已有六、七位青少年,有的玩電玩,有的看電視,很熱鬧,原來都是逃學的中輟生。
一個星期後,大哥哥問:「我對你們好不好?」大夥兒回:「好!」大哥哥說:「做人要知恩圖報,我供你們吃住玩樂,待你們像兄弟,弄得都快沒錢了,希望你們可以幫幫忙。」然後,分派東西要他們送,其實就是販毒。一群懵懂無知的青少年,就這樣全進了少觀所。
他苦笑,要不是爸爸那一巴掌,他現在的人生也許不一樣。
是否不一樣?不知道,但他爸爸那一巴掌,不但沒有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反把他推向歧途。兒子貪玩不唸書,爸爸心中早已不滿,偷拿錢又不承認,更不可原諒,於是甩巴掌。對爸爸來說,教訓兒子天經地義。但沒控制好情緒或力道,結局有時是很可怕的。
美國有位卡車司機買了部新轎車,每天都洗車打蠟,五歲大女兒則在旁邊花圃種花哼歌。
一日他洗車洗到一半,進屋接電話,等他出來,看到女兒正用小鏟子在刮他的愛車,他怒不可遏,上前就給女兒兩記耳光。
半夜,聽到女兒房間傳出呻吟聲,夫妻倆進房一看,白色小枕頭滲出血跡,女兒耳朵出血,緊急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表示,小女生兩邊耳膜都破了,將終身失聰。
回到家後,爸爸照常洗車,女兒在旁種花哼歌,只是時不時就問媽媽:「媽咪,外面怎麼那麼安靜?」她不知道終其一生,她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小女生沒有記恨,看到爸爸還是高興的喊:「爹地,I love you!」卡車司機看著可愛的女兒,因為自己一時衝動,沒控制好情緒,害她一輩子耳聾,心裡懊悔不已。
這說明大人在情緒激動時,常控制不住手勁,一失手,可能就是一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因此,在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冷靜,用適當方式和孩子溝通,而非怒氣沖沖急於教訓,造成難以收拾的結局。
富蘭克林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提醒人要管理好情緒,別做情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