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福松
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可是重視的往往是孩子的考試成績、外在表現,真正重要的品格德行、良好教養,比如禮貌禮節、尊重體諒、自重自律、守法守紀精神的養成,反而常被忽略。
餐廳內,一位小男孩對著迴轉台上的壽司吐口水,小孩的父母就在旁邊但沒有制止,直到一名女子拿出手機拍攝,小孩才停止噁心行徑。
圖書館裡,民眾安靜地看書,一個約五歲大的小女孩,興奮地在木板走道上奔跑,木板發出「砰、砰、砰」聲響,小女孩跑得很高興,卻破壞圖書館安靜的氣氛。看書的民眾不約而同望向在一旁看書的媽媽,只聽媽媽柔聲叫:「妹妹,乖喔!不要跑,會吵到別人看書喔!」小女孩安靜坐下來。
但才一會兒,小女孩又開始「碰、碰、碰」來回奔跑,一旁看書的人都快抓狂了。這時又聽到年輕媽媽嬌柔的聲音:「妹妹,你再不聽話,媽媽要生氣了喔!」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制止動作。
結婚喜宴上,來賓已就座,但尚未上菜。一個小男孩伸手轉動他面前的圓盤,圓盤嘎嘎作響的聲音,激發他的興致,更使勁地轉。所有賓客都蹙眉,等著認真滑手機的孩子母親,看她怎麼處理?但她顯然沒注意到孩子調皮的舉動已引起眾怒,對轉盤發出的嘎嘎聲響也充耳不聞。
直到母子倆暫時離席,其他人紛紛開口:「當什麼媽媽?孩子沒規矩,也不管教,只顧滑手機。」、「小孩不懂事沒話講,連大人也不懂事,唉!」眾人七嘴八舌數落,就是沒有人敢當面講。小孩活潑好動很正常,但假使過度調皮搗蛋,就得適時提醒約束,如果連家長都不管,旁人豈敢置喙?
小孩如同小樹苗一樣,在小的時候就需照顧好、形塑好,才會長得筆直茁壯,如果任其「適性發展」,很難避免長得歪斜。有些家長誤以為「適性」,就是讓小孩自由、隨性地發揮,忘了「無規矩不成方圓」,等孩子出現逾矩離譜行為,再要糾正就來不及了。
糾正不是打罵孩子,而是透過解釋、教導,讓孩子知道做錯什麼?錯在那裡?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藉此建立正確觀念,規範恰當行為。如果放任不管、寵溺,甚至姑息縱容,則孩子出現脫序、沒教養行為,也就不讓人意外。
教養是一種平凡、平實的生活態度,在「孝親尊長」、「晨昏定省」、「灑掃應對」的倫理基礎上,學習得體的應對進退及待人處事道理,進而培養謙虛、禮讓、包容、體恤,不造成別人困擾的修養與公德心。
簡單講,教養是一個人的「得體行為」表現,無關學歷、身分、地位,卻和心性、修養有關。它更是素養的基礎,如果沒有透過行為的實踐,進而內化成認知和態度,事實上很難期待培養出有素養的高素質國民。
家長如不希望孩子在外面被罵「沒教養」,就應該在他還小、還肯聽話的時候,奠定他們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行為基礎。可從幫忙「做家事」、「養成早起習慣」及「培養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膽識」做起。
做家事,是讓小孩體諒父母辛勞,分攤家務,增進親子感情,也培養孩子感恩惜福之心。早起不僅有更多可利用的時間,也藉此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學習規畫生活,學習為自己負責。
不希望孩子將來是「溫室裡的花朵」或「靠爸族」、「靠媽族」,從小就應訓練他們積極進取的精神,特別是培養挫折忍受度。不怕挑戰也勇於面對失敗,藉以鍛鍊堅強意志毅力,強化心理素質。
小孩一定會長大,父母終究要放手,與其要求成績好,不如要求其品行好。因為只有「無形的競爭力—─教養」,才是孩子真正能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