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勝身障牧師為布農圓夢想 陳文馨 |2013.11.30 語音朗讀 903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陳文馨六十歲的白光勝牧師自評七十歲的身體,有二十八歲的活力。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年輕時的白光勝一表人才,當年的青絲今已灰白矣,圖為二十二歲時的他。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各地大學生熱情響應白光勝的號召,在寒暑假下鄉擔任布農冬日夏日學校的義務教師。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老老少少一 起採收青菜。 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走進布農部落處處可見木雕藝術品。 圖/陳文馨 白光勝埋首在布農基金會辦公室的案牘堆中,往昔的青絲已花白,蓄小鬍子、光著雙腳,黝黑的臉龐刻著風霜,慈愛的眼神中有淡淡愁思,手臂表皮或因常年過度曝曬勞作而顯得粗糙,一對拐杖靠在桌沿,他不修邊幅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細膩溫熱的心。 身障者求職悲歌 白光勝出生在一九五四年,三歲時感染了小兒痲痺,導致兩腿有七公分的差距,這終身的疾患讓他嘗盡人情冷暖,看透世態炎涼,卻也因著信仰,幫助他走出生命的晦暗。 不可改變的事實讓童年的白光勝立志長大後要自立自強,不可連累雙親,他品學兼優,初中畢業考上師範學校,正慶幸一圓老師夢時,不料開學一周後,被當時的校方以「四肢不健全」為由退學。轉讀台東高商後,他苦讀英文、勤練算盤、鑽研成本會計等商業課程,高三通過珠算一級檢定,畢業時正逢台東舉辦公務人員特考,他滿懷希望的蒐集報名資料,到省立醫院體檢,最終的報告卻被無情的蓋上斗大的「不合格」,理由是「小兒痲痺,不能參加政府的考試」。 連遭打擊後,白光勝認命的在家幫雙親務農,某日讀罷《聖經》,決定鼓起勇氣報考關渡基督書院,終於進了大學,在英語學習的環境中,他另選修日文,畢業時英日語文能力同步躍進。 畢業後,白光勝看到某外國航空公司徵才啟事,條件是諳英、日文、會計與珠算,正符合他的專長,於是很興奮的報考,筆試過關被通知到台北面試,白光勝暗喜:我因身障被拒於公部門外,民營企業唯才是用,翻身的機會終於來了。 總經理親自以英日語面試,對一表人才的白光勝很賞識,希望他次日就報到上班,當他起身道謝離開時,總經理看見他的跛腳,態度立即轉變,面有難色地說:「請等一周後的通知。」,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白光勝還沒收到那張「一周後的通知」。 謀職受挫,白光勝進入台南神學院研究所攻讀碩士,一九八四年畢業,偕同妻子李麗雪自願回延平鄉老家服務,延平地處偏遠,需要機車代步以利工作,他拿著體檢表到監理站報考駕照又被拒絕,因為當時法令規定「肢障者不能考駕照」。 園區如家勝似家 早年偏狹的政策,迫使眾多身障者被推擠在黑暗角落,白光勝屢被羞辱的遭遇,令他對身障人士的痛苦感同身受,返鄉服務後,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布農身心障礙者及老人工作室,沒有獲得分毫補助,仍在基金充裕之際,養護了二十一位身心障礙朋友及老人;一九九五年布農文教基金會創立時,也將身障關懷列為社會福利部門的服務項目之一。 他和太太懷抱著麥子落土的精神回到故鄉,牧養工作千頭萬緒,部落青壯年大多離鄉謀生,隔代教養的孩子功課普遍落後,「改造命運首在教育」,他先在教會開辦課輔班,每晚親自輔導功課,寒暑假更成立冬日、夏日學校,號召各地大學生下鄉義務教學,由他提供食宿。 二十多年來,地處東台灣偏鄉的延平布農部落,已有百餘孩子先後考上公私立大學,優秀的布農青年分任教師、公務員、警察、護理人員……等,在各領域都有穩定的工作,更有人畢業後自願回基金會服務,白光勝看著孩子因受到良好教育而建立自信,更加堅持部落的兒童、青少年教育要持續辦下去。 勸請老爸 捐祖產 原住民以山林為家,打獵是他們的維生本領,當年卻在政府無預警下達禁獵令後,斷送生計,白光勝說:「原住民尊天敬地,是最愛護大自然的民族,我們只取足夠的所需,不會趕盡殺絕。」當三餐不濟、生活無著時,族人只好遠赴外地謀生,從事綁鋼筋、扛水泥、搭鷹架等危險的工作,山林的獵人淪為建築工人,下工後無有去處,於是三五族人齊聚喝酒解悶成了唯一消遣,白光勝感慨:「千百年來原住民的祖先世居台灣,堪稱是此地的主人,這優秀尊貴的民族,如今竟然四處漂泊。」 久居山林的原住民單純善良,常被惡質工頭欺凌,辛苦工作卻領不到工錢的悲劇時有所聞,白光勝不忍見同胞迷失在都市叢林,也不願看著原住民文化因人口外移而佚失,如何幫助族人洄游部落安居樂業,重建生命價值,是他的使命,一九九四年起,他嘗試開創一個兼具文化與經濟的場域,為布農族人規畫希望工程。 終止漂泊 安居樂業 一九九五年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協助下,首創由原住民成立的「布農文教基金會」,後經勵馨基金會的牽線,促成7-ELEVEN協助募款,得以在成立後不久募得一千兩百萬元,為布農部落初建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而,基金會的運作僅需少數人力,若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必須發展永續經營產業,於是白光勝開始編織布農休閒農場的美夢。 經營農場需要土地,白家在部落有兩甲多地,白爸爸整年辛勞的收成僅二十萬,白光勝勸請老爸將土地捐給基金會助他圓夢,可以利益更多族人,但老人家的觀念傳統,堅持祖產要均分給下一代,經過半年努力,終於說服老爸捐地。 布農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從一個工作人員到現在九十名專職人員、四十名兼職人員,布農部落自給自足,至少幫助九十個家庭享有尊嚴的生活。「爸爸捐的土地每年創造二千萬的人事費,產值正如《聖經》五餅二魚的故事。」 白光勝至今名下沒有財產,但看到族人終止漂泊,回部落安居樂業,與他同心築夢,就是他最豐盛的資產。 蓋一處戒酒中心 族人酗酒造成生活失序被社會唾棄,是白光勝久藏心中的隱痛,為此他又有新夢想─—籌建戒酒中心,目前已找到一塊八百坪的土地,戒酒中心將成立協談中心,延聘醫師、社工員進駐,並規畫豐富的課程與生活規範,一年後戒酒成功者可以留任基金會員工。談起規畫,白光勝眼裡彷彿已看到脫胎換骨的族人昂首闊步走出去。 二○一二年一月,布農部落榮獲「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是台東地區的唯一,但這處原住民風味十足的旅遊景點,卻必須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遊客常因颱風而臨時取消訂房和餐飲,致收支嚴重失衡。面對農場的龐大支出,白光勝迭有絕處逢生的創意,他接受訪客建議,不被動等客人上門,主動出擊,在網路行銷農產品,將自家安全無毒的農特產宅配到會員顧客府上。 已有口碑的布農健康蔬果時常供不應求,對於專案捐款人,基金會則回饋幾近等值的無毒優質農牧產品並寄送到府,白光勝說:「白白來,要白白去」,十八年來布農部落在風雨中跋涉,但白光勝想要改變族人命運的熱情從未熄滅,「我的身體看來有七十歲,但仍有二十八歲的活力。」他笑著說。 部落曾經接待一百二十位來自第三世界的牧者,當他們獲悉布農是經由會員、友善教會及台灣人的捐款,從無到有,對台灣人的樂善好施深表讚歎,白光勝很誠懇地說:「沒有會員,就沒有今天的布農。」 前一篇文章 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繼續守護國人健康 下一篇文章 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3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09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蔡昇宜 因病轉運 重排人生順位 金石甲骨文書法家 廖鶴松 玩字頑童 揮灑美麗人生 朱麟孫 黑道大哥 懺悔重新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