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14】 油甘

文/許貞慧  |2024.05.26
305觀看次
字級
油甘─雄花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雌花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種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葉脈 圖/蔡清華
油甘─葉背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花序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實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實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油甘樹在玄奘大師區可見及 圖/蔡清華

文/許貞慧

印度聖果「油甘果」是佛經中的「庵摩羅果」,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視為延年益壽食材,因其富含維他命C,所以有「救命果、綠寶石」美名。原產於古印度,其梵文amalaka為潔淨、無垢、清淨之意,為古代修行旅者必帶聖品。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餘甘子,味甘寒、無毒,主風虛熱,補益強氣,久服,輕身,延年長」。文中所指的「餘甘子」即為油甘的正式名稱。

盛唐時期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記載「阿摩洛迦,為印度藥果之名也」即油甘,別名亦稱「庵沒羅果、庵摩洛迦果、阿摩勒果」等,《本草拾遺》也印證「庵摩勒」就是油甘的梵文名稱。

油甘學名摩勒,屬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互生,類似羽狀複葉,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呈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乎無梗,雌雄花瓣均6枚。春天開花,秋天豐收,果形圓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內含種子6粒,採摘新鮮油柑呈透明翠綠或黃綠色,熟時呈赤紅色。

油甘果為藥食同源水果,根、葉、果實具有高度藥用價值,被列為養生聖品。在台灣50至60年代,多做成蜜餞,屬阿媽級的零嘴,果肉醃漬後呈現黃褐色澤,吃起來不酸不澀,生津回甘,具潤喉效果。

有2千多年歷史的神奇油甘果,在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與祇園區,皆能見到此樹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