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河西走廊 文旅地標 記錄絲綢之路

文/記者張欽、何問、張睿、王紫軒、方欣  |2024.04.20
627觀看次
字級
在甘肅省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拍攝的丹霞景觀。圖/新華社
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圖/新華社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州小調傳承人李建成(右)正在指導民間藝術團。圖/新華社
遊客在漢唐天馬城景區大漢賦館內拍攝互動式壁畫。圖/新華社
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景區。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欽、何問、張睿、王紫軒、方欣 

漫步敦煌,人行道上鋪設的蓮花紋、石榴紋等花磚,路口矗立的反彈琵琶伎樂天雕塑,以及砂金色建築外牆等,都彰顯著這裡的古樸氣質。走進敦煌研究院,處處可以感受到厚重文化底蘊背後的科技範、國際範。在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接續奮鬥下,這裡創造了眾多「唯一」和「第一」:中國大陸文化遺產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陸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首個基於風險理論的石窟監測預警體系、中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模擬研究平台「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

「敦煌是一片沃土,養育了無數文化人、藝術家。」已經在敦煌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湖南人申洪杰說。二○○四年的一次旅行,讓他毅然決定舉家搬遷,將藝術夢想扎根在這裡。他將敦煌藝術與擅長的木雕畫相結合,開創了自己的敦煌木雕畫品牌,在他一筆一刻的凹凸之中,「飛天」動感再現。

在河西走廊,甘州小調、河西寶卷、涼州寶卷、敦煌曲子戲等,吸納多元文化養分,也成為歷久彌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近古稀的李建成,十歲起就習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州小調,見證文化遺產不斷散發時代活力。如今他主導成立的民間藝術團演出場次,從二○一○年的每年一百三十多場增加至目前的一千五百場,表演人員平均年齡僅有二十六歲。

「我們農忙時聽,閒了也唱,甘州人似乎天生就愛這種表演形式。」李建成說。

採訪中,李建成還拿出手機,為記者播放了他的最新作品。雄渾熱鬧的氣勢伴著交響樂迎面襲來。這是他與河西學院的教師以甘州小調傳統詞牌〈颳地風〉為基礎,輔以管弦樂器伴奏創作的交響曲。

採訪途中,記者偶遇來自泉州師範學院繪畫專業的研學團隊。五十多名大三學生來到河西走廊,尋找畢業作品的創作靈感。學生劉豐說,在河西走廊,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展現得淋灕盡致,令人心馳神往。

文化瑰寶數位發揚

在萬物互聯時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不再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存在。

只要點擊「數字藏經洞」,就能透過手機的螢幕,「走進」莫高窟這個文化殿堂,開啟一場從開窟造像、經卷封藏、重現於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探險之旅。這種「文物┼科技」的沉浸式體驗,使諸多文化瑰寶以全新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河西走廊地處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歷史上就是兼收並蓄各類文化的前沿。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天梯山石窟因開創了開窟造像的「涼州模式」,對後世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影響深遠;莫高窟「歷代延續修建,壁畫層疊分布」的特徵也成為代代創新的實證。

一九八○年代末,隨著敦煌研究院探索將莫高窟「畫」進數字世界,大陸文物數位化技術在河西走廊率先發展。如今通過數位技術採集的張掖明長城,牆體的土坯肌理以毫米級的精度清晰真切呈現。

「數字化(數位化)技術不僅讓文物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還能打破時空界限,推動全人類共享文物遺產的價值。」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說。

河西都會繁華盛景

在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名城,每個地市級博物館都擁有「出圈」的文創產品。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鳩杖頭有「不噎之鳥」的美好寓意,以其為原型製作的冰箱貼、書簽等文創產品成為熱銷伴手禮;張掖市博物館的戰國銅立鹿生動刻畫了麋鹿突然停步的神情,它與傳統扎染相結合創作的手工藝品深受遊客喜愛;漫步敦煌夜市,遊客隨時可將模擬莫高窟壁畫形態、用礦物顏料畫就的「九色鹿」泥板畫帶回家。

市場對文創產品的青睞,實際上是民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崇。

大型沉浸式情景舞台劇《天馬行》、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大型長城史詩歌舞劇《天下雄關》,以及在敦煌上演的《樂動敦煌》、《又見敦煌》、《千手千眼》……近幾年,許多再現絲路繁盛往來、邊塞兵戈鐵馬、代代文物守護的劇目在河西走廊上演,讓人目不暇給。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走進古涼州所在地武威市,一片雄渾古拙的漢風建築群架起「時空通道」,讓遊客們體驗古人參加宴席、觀看樂舞、品葡萄美酒的生活,遙想歷史上「河西都會」的繁華盛景。

古今同框,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勾連起來。回望歷史,有了絲路古道的百業興旺,才有河西走廊文化的大交流大繁盛。展望未來,文旅的深度融合發展,為以文化人創造了新的條件。



絲路遊大熱門

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路線

河西走廊的古代文化,高雅而不高深,總是面向大眾。如今,河西走廊正以文化為紐帶,邀海內外遊人共同體驗絲路文化。

如今,一座座新的「文旅地標」,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

西遊記主題博覽園

在張掖市臨澤縣,有一座以本土西遊文化為主題的河西民俗博覽園︱︱「高老莊」。遊客不僅可以在「高員外府」聽戲曲、賞秦腔、觀看西遊文化和非遺展覽,還能親身參與一齣「豬八戒娶親」的大戲。

進門處,一面西遊磚雕影壁與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式院落相得益彰,體現了張掖獨特的西遊文化內涵。其中影壁刻畫的是張掖大佛寺的一幅壁畫。壁畫中,「西遊記」師徒四人與「救活人參果樹」、「大戰紅孩兒」等故事情節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但與吳承恩書寫的《西遊記》不同的是,壁畫中的豬八戒被描繪成任勞任怨、勤勞勇敢的形象,他主動為唐僧汲水、為團隊挑擔,手裡握的兵器是狼牙棒。

「壁畫、傳說、地名等共同構成了張掖西遊文化的遺跡。」張掖河西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主任葛風玲說,二○二二年這裡入選大陸首批西遊文化研學基地。

絲路文化主題樂園

在明長城西端起點的嘉峪關,坐落著大陸唯一以絲路文化為主題的方特樂園。九州神韻、敦煌瑰寶、絲路奇遇……這座主題樂園容納了河西走廊最出彩的文化標籤。在高逼真全景影像、增強現實技術、融合軌道跟蹤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加持下,遊客如夢如醉。

十四歲的朱榮軒體驗完「絲路奇遇」項目後滿臉興奮。他從小就喜歡歷史,這場體驗讓他「乘坐」大雁,「飛躍」暢遊絲路,將古老國度的風土人情盡收眼底。「高科技增添了歷史的趣味,讓人夢回漢唐。」他說。

在古絲路重鎮敦煌,受地處戈壁的敦煌懸泉置遺址啟發,創業者陳麗松在此開辦了一家「沙州食驛」。據漢簡記載,漢代長安至敦煌共設驛站八十餘處,懸泉置遺址是目前唯一可考的一處。該遺址出土了大量實證中西往來的簡牘文獻。

三十六個美食攤位將興盛的絲路圖景徐徐鋪開,一千八百個燈籠齊亮,身處其中,一口品千里,一眼望千年。「文化讓商業有溫度、有意思。」陳麗松說。在她的想像中,敦煌的酒肆迎來送往各地商賈使團,胡旋樂舞、絲竹齊鳴,成為旅人漫漫旅途的慰藉。

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煥發時代華彩,近年來西部絲路遊成為大陸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路線之一。從河西走廊二○二三年各大博物館和「文旅地標」的熱度來看,平均旅遊接待人次比二○一九年增長約百分之五十。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