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水馬桶 發明軌跡

文/江明麗 |2024.05.21
151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文/江明麗

林曉天的姑姑喜歡周遊世界,也愛去歷史悠久或者大山大水的國家,通常偏遠之地有不少的文明古蹟可以探詢,但相對的,就會遇到衛生設備還沒興建完善的窘境;她跟林曉天提到多年前曾前往西藏一帶旅行,風景非常漂亮,就是如廁的設施讓人一言難盡,內急的時候借了農家的廁所解放,看著兩片木板拼成的茅廁,差點沒昏倒,當時就特別想念家中的沖水馬桶,並且認為沖水馬桶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曉天也聽過奶奶小時候,都會在房間裡放個夜壺以備急用的故事,很好奇沖水馬桶的發展史。對於這種人生大事,古今中外都很看重,而第一個發明沖水馬桶的人,是在1590年代的英國,約翰‧哈靈頓(John Harington)在他的莊園裡設計了一個能用水沖走穢物的便器座,據說當時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使用過後,也在她的皇宮裡安裝了一個,稱為water closet,簡稱WC,也是現代廁所通用的英文縮寫由來。

這可說是最早沖水馬桶的雛型,除了基本的儲水箱、控制拉桿外,便器底部有一個可開合的皮製閥門來排出糞水,有點類似飛機上的馬桶構造,不同點在於通水管不是現代常見的「倒S」型,而是直通到汙水池的構造,這樣的設計沒有考慮可能上升的臭氣,加上當時的人們還是習慣使用便盆,約翰‧哈靈頓的發明並沒有被重視。

便民創作 沿用至今



直到1775年,倫敦的鐘表師與發明者亞歷山大‧康明斯(Alexander Cummings)研發出了「倒S」型彎管,並且申請專利。這個設計的巧思在於讓水流沖走穢物後,保留些許存水停留在「倒S」型彎管的兩端,形成水道封閉狀態,有效阻擋了下水道的臭氣衝出;當時並沒有流行,後來19世紀中葉,倫敦爆發霍亂,當局注意到城市衛生設施的重要,大力整治下水道與普及馬桶設施,這項非常便民的設備就一直沿用至今。

已經全球普遍的沖水馬桶常見的有坐式及蹲式兩種,蹲式又可分一體型(水箱與便器一體成型)與分離型,但結構均不脫離水箱與便器的設計。水箱是儲水用,以進水閥、進水管、浮球、溢流管、沖水桿(按鈕)、排水閥、水塞(落水皮)、出水管等構件調節控制水流,進水閥與自來水管連結,當水箱無水便會自動進水補足,等待下一次的使用。

排水方式 沖力不同



便器是一個凹型的容器,目前常見的排水方式有「洗落式」、「噴射虹吸式」及「旋渦虹吸式」。洗落式也就是直沖式,這是利用水的衝力來排汙;噴射虹吸原理在於利用排水管道滿水後的水位差,在沖水時會產生吸力把便溺排出,加上噴射孔同時出水,等於用少量的水加上吸力,讓穢物沖洗更乾淨;旋渦虹吸原理是讓水流沿著池壁形成旋渦,可加大沖洗強度與虹吸作用。這麼多種類也不是所有家庭都適合選用,一般建議傳統公寓安裝洗落式較佳,新大樓因為有排氣管的設計,可以安裝噴射虹吸及旋渦虹吸等商品。

聽著長輩們小時候上個廁所得腳踏兩木板,隨時擔心自己掉溝裡的過往,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感謝當年那個發明沖水馬桶的大能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