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你我他】從婚姻中畢業

文/林燕卿 |2023.11.06
568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林燕卿

卒婚意味著婚姻關係仍持續中,但是保持適度距離,各自獨立自主的生活。

這風潮流行於日本,當地年齡在三十至五十九歲間的夫妻,考慮卒婚的有百分之三十,實際上已經運作的為百分之七,而年齡在五十歲至六十九歲間,想考慮卒婚的比例,大幅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六點七。卒婚的方式,不限於分居,也可以同居但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

根據日本鑽石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針對五千名四十至四十九歲、五十至五十九歲人士進行調查,發現有半數夫妻希望退休後住在一起,但各自擁有自己的興趣,只有三成的人希望有時間多在一起。這呈現出個人自由時間的重要性。

我曾拜訪一些長照機構,問長者們對結婚的看法。出乎意料,有八成的單身長者(伴侶已不在身旁)異口同聲表示:「結婚不好」,再追問為什麼不好,「因為沒有了自由」,顯然在關係中,自由是被強烈需求的。

由於一般人對婚姻的觀念,多數是想長相廝守外,不希望雙方有個人祕密,非常強調「同心圓」這概念,殊不知人與人相處是需要有空間的,而這空間可大、可小,有的人需要較大的自由空間,有些人想要多些緊密,而卒婚則可以實踐需要較大空間的想法。

單身的時候,何時出去,何時歸來,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都不須和他人報備,非常自由,可是一旦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婚姻關係,為了表現忠誠,或是人身安危的考量,知會對方成為一種責任,無形中也形成了壓力。當壓力愈來愈大,想獨處的時間減少後,便思維著逃跑,可是卻尋不著任何可以離開的理由,於是這種現況和無奈日日侵蝕下,變得沒有活力,也沒有了熱情。只為了守著關係的「承諾」,但一點也不快樂。

人生每個階段的任務都不同。年輕時,在婚姻關係中共同養育子女,住在一起能互相照顧,分擔家庭責任,此時也有共同的興趣和嗜好。當子女離巢時,則擁有品質更好的相處時間,成了一種選擇。如果雙方只是為了責任而相處,兩人之間卻是習性不同,交流不多,關係變淡了,卻仍想維繫關係,選擇同住一起,互不干擾;或分開居住,給雙方獨處的時間,想要相聚時,均可互相知會一聲,重回過去談戀愛的感覺,如此的運作放在人生的後半段,讓自己跳脫傳統的捆綁,更能促進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也常從一些離婚官司中看到,有人想離開,有人想留在關係裡,而且想離的一方,會說「我的未來規畫裡,沒有兩個人。」是真相也直接,不論對方做得再好,其關係就是無法保留。此時不妨協商試行「卒婚」一段時間,檢驗生活,是否還可運行,或許可舒緩雙方緊張氣氛,也暫時省去離婚法律的訴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