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50 事業要宣揚佛法

文/星雲大師 |2024.05.12
1107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為鼓勵媒體多報導、傳播一些善行好事,因此公益基金設有「真善美新聞貢獻獎」。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世界上,很多的團體或個人,對於本身所從事的工作、行業,都有他們各自的一些理念與想法,像是我要做什麼、我不要做什麼?都有自己堅守的原則與主張。例如,我家世代務農,我不經商;我只專研學術,我不從政。或是說,我是開茶館的,我不賣飯食;我是開飯店的,我不供人喝咖啡……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理念與行事風格,只要沒有侵犯到別人,我們都應該予以尊重。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到現在,有一條規定,也值得向佛教界做一個表白,那就是「非佛不作」。也就是說,佛光山所有的興學、文化,甚至於辦報紙、創設電視台等;所有的種種佛教事業、所設的種種弘化活動,都是為了宣揚佛法,都是為了濟世利人。因此,凡與佛教有關的事業,才會去做,與佛教無關的,我們堅持「非佛不作」。

比方說,你要看佛書,我就成立「佛光出版社」,設立「佛光書局」;你要了解佛教的資訊,我就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你要就讀佛教的專科,我就辦佛學院;你想讀佛教創辦的學校,藉此親近佛教,與佛結緣,我就辦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等。

如果你想拜佛,我建有佛堂、佛殿;如果你有心參與佛教的活動共修,我在當地都有佛光會或佛光讀書會。甚至於你要看病,我有佛教雲水醫療車,不收費的,專為偏遠或貧苦的民眾服務。如果你是兒童,我就設立雲水書車;像現在佛光山就有五十部雲水書車,每日穿梭在台灣各個偏遠的鄉村,巡迴於山上、海邊,或是送到一些有貧苦兒童的地區,讓他們有機會閱讀,藉由書籍接觸現代的世界,了解現代的社會。

另外,你要吃素,我們鼓勵信徒開設素食餐館;你喜歡參與佛教的集會,我們有各種的青年會、學生會。如果你希望進一步皈依、受戒,我們就辦三皈五戒;甚至於你想要體驗短期出家,我們就辦短期出家修道會。

總之一句,我們把信徒帶進佛教的世界,我們的原則是弘揚佛法,所以我們所辦的任何事業,都要能宣揚佛教;我們凡有所作,都是以佛教為中心。不管你是想要研究佛教,或是你想要學佛,或是你想提升信仰,昇華你的心靈世界,我們都能提供各種的服務。在這一個願心之下,長久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非佛不作」,凡事要以能宣揚佛教為主。

我們也鼓勵信徒,現在要用佛教的精神,擴大佛教對社會的服務,例如你要養老,我辦養老院;你是單親家庭,我辦育幼院,我可以代你撫養子女。甚至對於一些「好苗子」,如「珍珠」般有理念、有潛能的學生青年,我們栽培他,給他獎學金,或是送他到世界去留學。

我們秉持「非佛不作」的理念與原則來服務社會,至於他本身將來與佛有緣無緣,並不在我們的要求之內;我們是無條件、不求報償的奉獻,他個人的興趣、信仰,由他自己決定,我們只是開個慈悲之門,這是我們的原則。

目前佛光山興建了一座佛陀紀念館,你進館,我們不收門票;你停車,我們不收停車費;你們的家裡有長輩老幼,我們都特別的設有無障礙空間、休息室、哺乳室,提供輪椅、嬰兒車等服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秉持我們的理念,為佛教、為佛陀施捨歡喜慈悲,為佛教來和社會大眾結緣。誠如《金剛經》講的「無相、無我」,這是我們非佛不作的原則;佛教裡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我們非佛不作的宗旨。

現在我們成立了公益基金,為鼓勵媒體多報導、傳播一些善行好事,因此設有「真善美新聞貢獻獎」。我們對世界華人文學,每年都有優秀作家的獎勵;我們對於大學、中學、小學,也有「三好校園獎」,積極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用我們的信仰,來提升民眾的道德,用我們的行事作為,來增添社會的福祉。也希望我們佛教界的同參道友,或是社會上的一些有心人士,都能一起來參與我們「非佛不作」的各項發心,共同來弘揚佛法。



寺院興學

民國初年,佛教曾經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災難,就是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及部分文人學者,如邰爽秋等人,他們倡議發起「廟產興學」運動。理由是,寺廟的產業來自於十方,而那些莊嚴堂皇的寺廟裡面,卻只住著幾個出家人,只提供給少數人在裡面養老。對此,大家自然感到不平。所幸後來有一些護持者出面維護,總算把這一場災難給平息過去了。但是,今日我們佛教的出家人,大家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否則這種災難還是會再次發生的。

首先,我們不要認為把寺廟的產業拿出來興辦教育,那麼佛教不就損失、不就什麼都沒有了嗎?其實,對於這個提議,佛教界也不要一味的反對。一來,我們要認清時代的潮流;再者,就是要思考我們本身這樣的行事對嗎?你對龐大的廟產,都沒有把它加以正當使用,不能讓它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利益,你說那些文人學者,或是有思想的人,怎麼可能不動腦筋,怎麼不會想著要把廟產拿來興學呢?

其實,寺廟本來就是一所學校,寺廟本來就是一個教育基地,它是屬於社會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我也曾經說過,寺廟是一所因果法庭,是善友往來的聚會處,是購買心靈法寶的百貨公司,是人生的加油站,更是一所成聖成賢的學校,它對於人心的安定及智慧的增長,都有很大的助益。

只不過佛教對社會的這許多貢獻,並不是那麼的具體可見,所以對於過去社會人士提議「廟產興學」,現在不如我們自己來發起「寺院興學」運動,我們把佛教跟學校教育結合,讓寺院除了本身已有的功能以外,也把寺院做成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基地,對人民實行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社會的教育,甚至成為正式的學校,讓佛教具備教育的功能,如此還怕沒有信徒,還怕有人要反對嗎?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憂患意識,現在百萬的僧侶住在寺廟裡無所事事,廟產興學的災難還是有可能再一次發生。所以佛教徒本身要有警覺性,我們要讓所有的出家人都是老師,住持就是校長,佛法就是我們的教材,寺院就是我們的學校。

我們住在寺院裡面,就要實行教化,不是只招募信徒來出功德、禮拜,求佛保佑。求佛保佑的階段,這種過程應該不容存在了,現在應該要回復到,佛弟子們都不是以佛為依附,而是依法來修持、行道。

因此,我們要把寺院作為弘揚佛法、作為傳道的場所,作為教化社會的一個學校,每一個出家人都要訓練自己做校長、做教師,發心弘揚佛教,如此還怕不受社會的尊重嗎?

總之,對於「寺院興學」,我們佛教徒自己應該要有這樣的覺悟,這是未來讓佛教長遠流傳,讓佛教能夠興隆發展的必要、可行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