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野馬全球求存

文/宋玉澄 |2024.04.28
1641觀看次
字級
現存全球普式野馬的種群,來源大致相近。圖/Lisa Giris
蒙古的普氏野馬是世上僅存的野馬種群後裔。圖/Katie Amey
如今在蒙古重現的普氏野馬是復育後的野馬。圖/中國科技網
普氏野馬母馬的外型長像很原始。圖/pixabay

文/宋玉澄

美國阿薩提格國家海岸公園(Assateague Island National Seashore)有沙灘、溼地和森林,但最吸引人的還是生活在那裡的「野馬」。而這裡的野馬,和全世界各地的「野馬」相似,都源自蒙古野馬種群。

沒有主人豢養的馬被稱作「野馬」,文字定義上沒錯,但美國的這些野馬,其實是家馬的後代,只因逃逸、棄養等多種原因,才成為了生長在野外的馬。

原生地在蒙古新疆

話說回來,世界上過去真的有野馬,其原生地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和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按發現的地方,被稱為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據說已有6000萬年進化史,稱得上是「活化石」。

這些活化石,於1879年被俄國探險家普氏在蒙古發現,因而聲名大噪;兩年後,這種在蒙古、新疆一帶發現的野馬,遂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

不幸的是,人怕出名,野馬也怕出名,因此在19世紀末,招來大規模的捕獵,再加上戰爭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普氏野馬分布區急劇縮小。

外型可說極不上相

據2018年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期刊的研究,認為普氏野馬是地球上最後現存的野馬種群,據研究,普氏野馬曾經遍布西歐和亞洲的大草原,但推測在1969年左右,就已在原始棲地蒙古戈壁地區滅絕,現在倖存的普氏野馬,實際上是脫逃的馴化馬。

這些馴化馬,說起來仍是真正的野馬後裔。普式野馬體型較小,頭大而鈍,頸部短粗,頸鬃短而直立,通常只有一種毛色,主要為啡黃色,到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嚴格地說,與現代家馬相比,外形並不出彩,甚至可說「極不上相」。

不過,據此生物學家也大膽類推,人類的老祖先,長相應是:頭髮粗短、相貌不俊美、身形應該也不高大。

基因相近不利傳承

二戰以後,各國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持續增加中,但由於整個圈養族群,追溯起源僅來自共同的10餘匹野馬,故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弱現象十分嚴重。時至今日,普氏野馬在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達2000多匹,但因基因難免有缺陷,仍處於種群瀕危狀態。

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約於1950年前後在中國滅絕,但從1970年末以來,中國陸續從歐洲引回普氏野馬,在新疆卡拉麥里和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馬基地。

近年,新疆烏魯木齊市近郊設有野馬公園—或稱作古生態園區,正式對外開放,其內有數匹圈養野馬,十分親人,遊人可近距離觀賞—這種古代生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