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2025.07.20
327觀看次
字級
憩 圖/王哲雄
等待 圖/王哲雄
憩II 圖/王哲雄
異域沉岩 圖/王哲雄
展翼 圖/王哲雄
徜徉 圖/王哲雄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王哲雄教授說:「攝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語言,然而不再以複製自然為滿足。攝影家想藉影像呈現他觀看自然的心態,色彩就會成為一種關鍵性的媒介。根據色彩心理學的研究,色彩會左右情緒,因此對於「數位藝術」(Digital Art)創作者的我來說,光學混色的原理必須熟鍊。色彩顯色是光波的長短在決定,所以光即是色。」

曾榮獲法國Val de Marne國際攝影競賽首獎,亦曾擔任台灣省立美術館(國美館前身)「國際攝影競賽」之國際評審的王哲雄教授,以其獨到的藝術眼光與深厚的藝術史素養,將歷來擅於操控光線的藝術家經驗內化,並重新詮釋、轉化於自身的創作之中。

他的作品中,時而可見高更大膽奔放的野性色彩,時而蘊含林布蘭幽微而溫潤的光影對話與戲劇張力;更有印象派對瞬間光影的細膩捕捉與轉瞬即逝之美的體現。這些風格,經王教授之手,揉合進數位媒材與科學觀點,形成跨越時代與媒介疆界的創新藝術語言,既承襲傳統,又開創未來。

從攝影到數位創作,是形式、色彩與漸層在多重維度中共振的律動與節奏。這些元素交織於不同溫層的空間裡,對立又共生,如同宇宙萬物的生命存在模式——也是攝影快門下的另一種詩意。

這份詩意,源自藝術史權威王哲雄教授的藝術高度,既凝聚藝術家的敏銳洞察,也深含學者厚實底蘊的終極關懷。他將滑鼠視為畫筆,結合電腦科技的智慧,以「繪畫性」的肌理描繪人文情感的張力,精微卻深刻地詮釋光與影的現代語言。

如此交織出的數位創作,絕非僅用「後製」一詞所能輕率帶過。它的價值,來自藝術思維與科技工具的深度融合。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日,軟體技術日新月異、工具層出不窮,推動著創作形式的無遠弗屆。

然而,正如王哲雄教授所言:「工具只是協助藝術家實現所欲達成的結果,作品的高度,始終是由人自己來決定。」

數位創作的精髓,往往藏於細節之中。唯有將影像放大檢視,才能體會「繪畫性」肌理中的細膩層次與混色之美,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張力與藝術心法。

「變化是創造的原動力,是尋找自我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之間的較勁。」──87歲高齡、目光矍鑠地王哲雄教授,如此詮釋攝影家應具備的美學哲思。他是哲人,也是藝術家,當之無愧地受人敬重,讓人期待他下一場更前衛的「無遠弗屆」。

【作者簡介】

王哲雄教授 Dr.Joseph Wang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李幸芸博士

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