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文/派翠西亞 |2025.04.20 語音朗讀 29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樽海鞘猶如海中果凍。圖/ScienceDailyMadin博士(左)與Sutherland研究員正在觀察樽海鞘。 圖/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直接目視即可在海面上看到成串的樽海鞘。圖/Bill Clements樽海鞘有的排成環狀,有的成長串(圖),螢光閃閃,造型不一。圖/Richard Herrmann樽海鞘有的排成環狀(圖),有的成長串,螢光閃閃,造型不一。圖/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文/派翠西亞最近因網友在社群中提問:「這種像透明去皮葡萄的海中生物究竟是什麼?」讓正確學名為「樽海鞘」,中文稱為「海樽」(salp)的多細胞動物,再度被民眾關注。神奇的是,這種看似像透明果凍、可以快速生長的海中生物,竟是解決全球暖化難題的重要「救星」……最近美國一名女子在南加州海灘撿到一顆像是透明果凍般的生物──這顆圓滾滾的「去皮葡萄」正在海水中隨波翻滾,沒想到影片上傳後,被識貨的海洋生物研究者指出:這種學名為「樽海鞘」、中文名為「海樽」的多細胞生物,能夠吃掉海藻並收集其體內的二氧化碳,可說是解決地球暖化難題的「救星」。這名美國女子撿到這顆「去皮葡萄」後,曾好奇的用手去觸摸,發現觸感很像是果凍膠、寒天,而這種外觀短小、全身軟Q又透明的生物,也的確有著「果凍魚(球)」、「水珠」、「鼻涕桶」、「海核桃」或「海葡萄」等外號。成長快速以海藻為食樽海鞘雖然歸屬在脊椎動物門下,但本身並沒有脊椎,而是身體的脊索演化成椎間盤,為脊柱提供相當的靈活度,因而獨立成尾索動物門(另外還有頭索動物門),現存65個品種,體型雖不同,個體大小1~10公分不等,但大都連結成長串的鏈狀或環狀集體生活,並以海中浮游生物及藻類為食。儘管樽海鞘在海洋食物鏈中的位置並不重要,也很少有動物以牠為食物,但科學家們相信,不論是單個指甲片大小的樽海鞘,或是10億個聚集在一起的樽海鞘群,其吸食、過濾海水及排泄廢料的過程,都有助於消除來自海洋和大氣層的二氧化碳(CO2),有效減緩人類大量排碳所形成的溫室效應。清碳作用科學家驚豔也由於樽海鞘具備「清碳作用」的神奇功能,讓不少生物學家為之瘋狂,並持續投入研究。事實上,單個樽海鞘的身體構造,有點像簡版的桶狀水母,當海水經過時,一頭張口吸入充滿浮游生物及藻類的海水,另一頭則噴氣排泄過濾後的海水。當海水通過樽海鞘體內的細胞粘膜時,樽海鞘會很精準的過濾出其中可食用的成分,消化吸收後產生粒狀的廢物碳,再經過巧妙的排泄方式,便能有效讓會使地球升溫的二氧化碳深藏於海中。 全天候進行捕碳固碳樽海鞘之所以被視為幫助海洋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成員,主要原因是其體內擁有獨一無二的生理構造,能夠將浮游生物體內的二氧化碳,以及海藻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形成碳粒,具體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氣與海水中的濃度,讓海洋可吸納更多二氧化碳,有效阻止碳重回大氣層。當太陽出來時,連成長鏈或環成一圈的樽海鞘,會整體高速垂直下沉約1000公尺到海洋深處,並利用自身的「排泄小球」,集中聚集成更大、更重的碳粒廢物,讓碳粒快速排出體外並沉降入深海中。夜晚時分,樽海鞘再慢慢垂直上升到淺海區域,閃著螢光去吸食海藻和浮游生物。排出碳粒並沉降深海 曾產生6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Laurence Madin博士,和他康乃狄克大學的同事Patricia Kremer研究員,曾在大西洋中部,進行了4次以樽海鞘為主題的探索。每一次他們都發現,有一種特殊種類的樽海鞘──Salpa aspera,會快速大量成倍繁殖成密集的一大群樽海鞘,持續浮游在海水中長達數個月,覆蓋面積將近3萬9000平方英里(約10萬1009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24小時不停的浮游、覓食、排泄,消耗海面上近70%的含碳微生植物,並將排泄出的數千噸廢物碳運送到深水中。成對抗暖化最佳利器 「樽海鞘可能是地球上生長速度最快的多細胞生物,每小時體長可以增加多達10%,速度相當驚人,因此可以大量吃掉吸收二氧化碳的藻類,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是海洋中最奇妙的生物之一。」Madin博士的團隊曾統計計算發現:1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大群樽海鞘,每天可以消耗掉由浮游植物產生的碳總量的74%,且每天向深海轉運大約4000噸的廢碳。「由於樽海鞘並不是食物鏈中的重要角色,加上深海中也少有動物能吃掉牠們,所以只要加以善用樽海鞘天生的碳捕捉能力,就可以將碳大量從大氣中及海面上轉移至深海中。」Madin博士說,研究團隊如今正針對其他種類樽海鞘的碳捕捉效能進行研究。功能強大的吸碳過濾器樽海鞘在赤道、溫帶、寒帶的深水中都可以見到,但更多分布在南極海,可能單體優游,也可能和同伴聚集在一起成長條狀。下次有機會見到的話,可千萬別錯過了牠們美麗的身影。樽海鞘種類繁多,常見於南半球暖海(平均溫度高於28℃的海域)。體桶狀,透明,有環狀肌帶,兩端開口。生活環境複雜,許多品種能發出螢光。樽海鞘能夠捕捉和攝取非常小的生物體,或比體型略大的浮游生物及海藻,科學家相信:樽海鞘或許比人們想像的更強壯或更豐富。「樽海鞘可能是海洋中最有效的濾食性動物。」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主任Madin博士說,樽海鞘這麼小的體型,卻能吞吃跨越4個數量級大小的顆粒。這就像有能力吞食「從老鼠到馬匹」如此體型顯著差距的食物。Madin研究樽海鞘體內的粘膜濾網,發現它具有粒子一樣大或稍大於 0.15公分的網孔,然而就是此一大小的網孔,竟能捕捉從大到小,甚至比0.05公分更小的食物顆粒。專長於研究海中凝膠類浮游動物,如今擔任美國俄勒岡大學生物系教授的Kelly Sutherland,當年曾以博士後研究身分參與此項專案,曾就樽海鞘所過濾的不同大小食物顆粒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樽海鞘所過濾的8成食物顆粒,都明顯小於樽海鞘的濾食網孔。Sutherland指出,樽海鞘體內的網狀纖維上布滿「奈米級」的黏液,可以網捕收集從大到極微小的食物顆粒,並將其滾成長絲帶進腸道內,在那裡繼續消化。「樽海鞘的網孔過濾功能十分強大,更不會輕易放任食物顆粒,流過身體而不加以捕捉過濾。」Madin博士也說,正由於樽海鞘如此完美的網孔功能,不但讓牠們能夠生存在其他食草動物不能生存的廣闊海洋上,也增強了樽海鞘在碳循環作用中的重要性。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生命學院指出,樽海鞘是比人們想像更有效的「真空吸塵器」,堪稱是生物工程上的一大壯舉。雖然牠為何能產生奈米級的粘液網,至今仍是一個謎,但這並不影響樽海鞘的充滿魅力與無限價值。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悲傷凝視 野生動物的無聲控訴對虐待動物揮出重拳義大利立法 尊重動物抽獎竟能換浣熊、狐獴、鷹 特寵展亂象多 作者其他文章對虐待動物揮出重拳義大利立法 尊重動物台灣是蛾類王國飛天小龍蝦 不是蜂鳥 是天蛾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