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共享 人體組織保存庫應速整合

 |2024.05.20
89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國內現有六十二家醫療機構設置人體組織保存庫,共存十七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包含大腦、皮膚、肌腱、韌帶、神經等,但多數醫院各自為政,一旦組織存放過期,直接銷毀,讓他院需要的病患可能錯失續命機會。為此,台灣組織庫學會呼籲,政府應出面整合,成立平台,以期資源共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教授、台灣組織庫學會理事長陸振翮表示,若把移植「器官」比喻成「零件」,則人體的「組織」就像「螺絲」,將各大關鍵零組件組合在一起,讓移植後的器官得以正常運作。在完成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移植後,醫療團隊需在短時間內幫受贈者接通血管,恢復輸送氧氣及營養成分,並將軟骨等相關組織接上器官,才可讓器官持續正常運作。

目前衛福部核准人體組織保存庫可放置十七類組織及細胞,包括,硬骨、軟骨、眼角膜、血管等。陸振翮說,器官捐贈、移植常為救急、救命之用,至於上述組織及細胞,則不屬於緊急使用,依現行規定,由醫院自行成立組織保存庫,食藥署則定期實地查核,以確保品質。不過,絕大部分保存庫僅供自家醫院使用,讓醫療資源無法流通。

陸振翮強調,目前國內各醫療院所保存庫規模不大,且資源不足,最需克服的是,彼此之間無法互通有無,不能交換、交易和買賣,純屬自募自用,不少遺愛人間的捐贈者組織最後竟被丟棄,讓人惋惜。

陸振翮表示,歐盟二十七個國家地區設立統一登錄平台,擬定品質安全規章、規範標準,台灣應比照辦理,借鏡成功案例模式,建立國家級共享平台,除了擬定嚴格的蒐集流程,並讓各家醫院互為備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