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貂vs.人類 野性與文明的拉鋸戰 文/許釗滂 |2025.06.22 語音朗讀 356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櫻花蜜是美食。圖/許釗滂圖/許釗滂山屋成地盤。 圖/許釗滂常圍獵體型大上數倍的山羌。圖/許釗滂為覓食接近人類。圖/許釗滂動物野性漸失。圖/許釗滂樹枝是家園。圖/許釗滂樹梢的哨兵。圖/許釗滂 文/許釗滂台灣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間,潛藏著一抹亮眼的黃影——黃喉貂,俗稱「羌仔虎」,也稱熊浣熊、喜瑪拉雅貂、青鼬。青鼬黃鼬是兩種動物 過往有人把「黃喉貂」誤稱為「黃鼠狼」,但其實黃鼠狼是黃鼬,體型嬌小、全身毛是咖啡色,肉食性動物;而黃喉貂是青鼬,體型較大且全身有大面積鮮亮的黃毛,雜食性動物。兩者雖同屬貂科,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動物。黃喉貂是台灣特有亞種的保育類動物,身形修長、毛色鮮黃,喉部的金黃色與黑色頭頂形成強烈對比,讓人一見難忘。這樣看似可愛的小動物,其實是敏捷兇猛的掠食者,素有「黃色閃電」之稱,主要以小型哺乳類為食,但也能一小群集體獵捕體型大上許多的山羌,因此得名「羌仔虎」。黃色閃電本不該現蹤黃喉貂的存在,本應隱匿於海拔300至3900公尺的原始林間。然而,近年來,牠們的身影卻頻繁出現在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登山口停車場等人類活動熱絡之處。這項變化並非偶然,而是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然而,黃喉貂與人「靠近」並不代表親近。一旦牠們不再懼怕人類,或因爭食導致攻擊行為,極可能成為人野衝突的導火線。對野生動物而言,過度接觸人類並非福音,而是風險與災難的開端。不餵食不打擾零廚餘因此,維護生態平衡與野生動物的自然天性,應是我們進入山林時最基本的自覺。不餵食、不留垃圾、不打擾,是對自然最溫柔的尊重。讓黃喉貂回到屬於牠的森林中,與獵物、植物、其他動物維繫著原始的連結,也讓我們在觀察牠們時,能真實地體會那份來自野地的生命之美。在這場野性與文明的拉鋸戰中,我們不只是旁觀者,更是改變生態命運的關鍵角色。唯有謹守分際,才能讓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物種,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由而穩定地生活著。(本文作者為攝影家,有「光影魔術師」美稱)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動物喪失野性非福音 熱門新聞 01【時光重逢】 壺納鄉思,彩繪揚瓷 ——林振龍的陶藝人生2025.10.1702【大師身影】 曲歌繞梁:音樂家李叔同2025.10.1603佛光山線上佛學院 學子雲端精進2025.10.1604【浮世畫框】 藝術回歸生活喜悅2025.10.1605巴黎佛光人捐物資 關懷弱勢群體2025.10.1606雪梨佛光人 三代喜同堂2025.10.1607社論--放下手機,重拾人生2025.10.1708英文畢業門檻 陽明交大廢除2025.10.1609病假扣全勤獎金 勞長認不合理2025.10.1610從極地到珠峰 世界級地標郵局2025.10.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野生動物搶當攝影師(下)野生動物搶當攝影師(上) 作者其他文章【視覺DJ】佇立【光影魔術師】六十石山 金針花開滿山坡菱角田中的凌波仙子【光影魔術師】碧海藍天的呼喚──戀戀東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