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衛視角 揭開大都會博物館面紗

 |2024.04.30
658觀看次
字級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最大、也是全球參觀人數第4多的藝術博物館。左圖為2017年展出美國畫家班頓(Thomas Hart Benton)的作品〈美國今日〉。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每年好幾百萬人拜訪的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只有少數人能自由穿梭各角落,那就是博物館警衛。《博物館的守望者》一書從任職10年警衛的視角,感受館藏之美,並分享從中如何走出喪親之痛。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作者派翠克.布林利(Patrick Bringley),曾任職於《紐約客》雜誌,卻因哥哥罹患癌症,令他想從凡俗日常中逃脫,於是辭去《紐約客》工作,到他所知最美的地方──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尋求安慰並擔任警衛。

本來只是暫時的避難所,布林利卻有如自己的家般待了10年。讀者能跟隨他守護來自埃及與羅馬等地的精緻寶藏、在展覽室下方的迷宮行走、穿壞9雙警衛鞋子,並欣賞讚歎在他看護之下的美麗藝術品。

小世界大發現  藝術能振奮人心

布林利初乍來到博物館時,安靜而不欲引人注意,然而他很快便找到屬於自己的同伴和表達方式──藝術作品和創作者,還有博物館警衛構成的鮮活次文化。這裡的警衛形形色色,包括藝術家、音樂家、踏實的藍領、移民、滑稽人物,還有夢想家。

隨著與藝術的連結逐漸加深,布林利了解到,能待在這個受到保護的小世界裡,自己有多麼幸運;而外面大世界最美的面向,和這裡又是如此相似。最後他終於能夠懷著感激,回歸廣大的世界。

布林利認為在大都會這個地方,人們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同為不完美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造出的東西,「你絕對有資格對藝術品引出的大哉問發表意見。」

布林利鼓勵參觀者在內心裡勇敢思考,「尋找想法,甚至包括痛苦、愚蠢的想法;不是為了找到正確答案,而是為了更加了解人類的心與腦,而且你就在運用這兩者做這件事」,期待大家能在此找到生命燃料,帶回世界繼續冒險。

致力多元視角  11月展董陽孜書法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疫後復甦,致力展現多元視角,今年除將展出委託台灣藝術家董陽孜的書法作品,也在投資翻新展廳之餘,探索與台灣藝文機構分享館藏的機會。

董陽孜是大都會博物館年度當代藝術委託創作3名藝術家之一,預定為主館大廳創作2幅大型漢字書法作品,今年11月亮相。

大都會博物館與台灣的淵源不止於此。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鮮少在海外展出,1996年以「中華瑰寶」為名赴美巡展,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展出地點之一。台灣藝術家李明維、黃海欣等,近年也與大都會博物館合作,展現台灣當代藝術豐沛創作能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