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走路魚

文/山羊  |2024.05.27
204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文/山羊 

4月5日刊登〈有些魚不擅長游泳〉談到幾種在「海底行走」的魚,如用胸鰭和腹鰭當「腳」的紅唇蝙蝠魚。此外,最近科學家也在智利發現一種在海底行走的海蟾蜍(sea toad),一種深海琵琶魚。

小明因此想到曾在淡水河紅樹林沼澤地,看過在泥巴上跳躍前進的「彈塗魚」(mudskipper),覺得牠們在「陸上走路」的功夫,比在海底行走的魚還要厲害。所以,他就問:「還有其他會在陸地上走路的魚嗎?」

沒錯,既然有會生蛋的哺乳動物及不會飛行的鳥類,那麼能夠呼吸空氣,在地面上走路、攀爬的魚就沒啥好大驚小怪了。

除了跳躍 還會爬樹



提到能在陸上「走路」的魚時,首先就會想到俗稱跳魚或石跳仔的彈塗魚。牠們是兩棲魚類,一生中大都在陸上過活,會利用身體前面下方的鰭,獲得抓地力,「走路」前進。有時候,牠們也會利用腹鰭攀爬到紅樹林上,像在做日光浴。

彈塗魚突突的眼睛,很像青蛙,不僅能眨,也能獨立移動,同時觀察水面上和水底下的動靜。當潮水退後,彈塗魚不僅不會躲到水裡,反而在泥巴裡鑽來鑽去,或者在泥巴堆中跳來跳去,尋找貝殼、昆蟲與其他小生物吃。

與大部分魚類一樣,彈塗魚也用鰓呼吸。游水時,牠們會用嘴巴吸水,讓水經過鰓,鰓就會從水中吸取所需的氧氣。

既然這樣,牠們為何能離開水中好幾小時,卻不會窒息而死?原來,退潮時,彈塗魚會用鰓附近的兩個「海綿囊」來裝水,然後大力吸一口氣,讓空氣和海綿囊內的水混合。如此,彈塗魚就能像在水中一樣,吸收所需的氧。信不信由你,如果彈塗魚在水下停留過久的話,反而會一命嗚呼。

鰓蓋當腳 用肺呼吸



「攀爬鱸魚」(climbing perches)也是「走路」的好手,遇到池塘乾旱時,會以鰓蓋和背鰭當「腳」用,前後滾動,加上尾巴力量一起往前推進,一分鐘約3公尺,走過陸地尋找其他有水、適合生存的新環境。牠們甚至會攀爬到岩石、樹木或者山丘上去。

攀爬鱸魚的鰓旁有一迷宮式的呼吸器官,可以從水面上呼吸大氣中的氧。這種特殊的呼吸結構也可以讓牠們在走路時吸取氧氣。

同樣的,「行走鯰魚」(walking catfish)也能離開水中過活。曾有科學家把一條行走鯰魚放在潮溼、冷熱適中的環境,牠就用鰓附近的「呼吸袋」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活了80天之久。

大都在水裡度過的行走鯰魚,碰到池塘裡的水慢慢乾涸時,只好識趣地爬出來,利用可以長達30小時暫時離開水面的功夫,「走路」到別的池塘去。這時,牠們會利用覆蓋在細長身體上的光滑黏液來保護皮膚。

不過嚴格說起來,行走鯰魚只是在地上爬行,用前面尖尖的背鰭,一二、一二地扭動身體往前進,但已夠讓其他魚兒嘖嘖稱奇。

最後來說說「肺魚」(lungfish),牠們有鰓與肺,但需呼吸空氣才能生存,如果不從水底浮起來呼吸的話,就會被「淹死」。

在雨季期間,牠們住在池塘或湖泊裡。乾季時,即便池塘與湖泊乾涸,肺魚卻一點也不擔心。首先,牠們會像蟲一樣蠕動,鑽入深10公分的泥巴裡,再把自己像蛇一樣的身體捲成球狀。接著,牠們會用泥巴與身體上的黏液,做一個厚厚的袋子,就是只留一個小氣孔的「粘液繭」來包住自己,像「夏眠」一樣地在裡面好好睡覺,等到幾個月之後,雨季再度來臨。

科學家曾發現有肺魚在牠們自己做的「袋子」內活上4~5年之久,這種具有在長期乾旱中生存的非凡能力,實在是太神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