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霧集水 乾旱區解渴新招

 |2025.03.21
384觀看次
字級
霧收集器已在世界各地投入使用,其中包括非洲國家維德角。 圖/取自衛報官網
「捕霧網」透過2至4公尺高的網狀結構,攔截霧氣水珠並收集至水槽。圖/取自衛報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乾旱問題日益嚴重,全球約4分之1人口面臨飲用水短缺。面對缺水危機,一種源於自然的創新技術——「捕霧網」,正在世界各地逐步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非洲、南美洲等降雨量極低的地區,為當地居民提供穩定的水資源。  

北非摩洛哥西南部的阿伊特巴哈姆哈(Ait Baamrane)村落,位於撒哈拉沙漠邊陲,一年中有6個月被濃霧籠罩,但降雨稀少,水資源極度匱乏。當地婦女過去每天得步行3個多小時,到遙遠且接近枯竭的水井取水,才能供應家人基本需求。  

2015年,非政府組織達爾西哈馬德(Dar Si Hmad)的科學團隊,在摩洛哥西地伊芙妮(Sidi Ifni)山區設置霧水收集系統,利用濃霧轉化為可飲用的水源。目前,這套系統已發展成全球最大規模的霧水收集系統,每天可產出3.5萬公升乾淨用水,供應約1000名居民飲用及農業灌溉。  

這些成本低廉的「捕霧網」,由特殊材質製成,透過2至4公尺高的網狀結構攔截霧氣中的水珠,使其凝結並收集至水槽。每張40平方公尺的霧網約成本1500美元(約新台幣4.9萬元),每天可收集約200公升的水,提供當地穩定的水源供應。  

攔截霧氣水珠  穩定水源

事實上,「捕霧取水」並非新技術。考古學家發現,數個世紀前,中東與拉丁美洲地區便已利用類似方法收集霧水。這項技術在1960年代由智利物理學家埃斯皮諾薩(Carlos Espinosa)進一步發展,並在1963年獲得專利。  

當時,智利正面臨嚴重乾旱,埃斯皮諾薩在該國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市的高山上,設置全球首座「捕霧網」,成功收集露水,提供居民使用。他將專利無償捐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讓更多乾旱地區能夠受惠。如今,這項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非洲、南美洲、歐洲與美國等地,不僅為偏遠地區提供水源,更開始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方案。  

智利阿塔卡瑪沙漠(Atacama Desert)是全球最乾燥的地區之一,年均降雨量不足5毫米。然而,由於當地靠近太平洋,經常有濃霧飄入。研究顯示,在阿塔卡瑪沙漠邊緣的上霍斯皮西奧(Alto Hospicio),霧網的每日收水量每平方公尺可達0.2至10公升,高峰時期甚至能達10公升。專家估計,若使用1.7萬平方公尺的霧網,便能收集足夠的水,滿足該市約1萬名居民的日常需求。

歐洲霧水計畫  重建森林

近年,歐洲如西班牙與葡萄牙,開始利用捕霧技術進行森林復育。西班牙大加那利島(Gran Canaria)與葡萄牙維塞烏(Viseu)地區,於2019年與2020年發生嚴重野火,焚毀大片森林。  

當地政府決定運用霧水收集技術,在新造林區設置霧水灌溉系統,以減少對地下水與河流水源的依賴,提高森林存活率。這項計畫目前已展開試驗,未來若能成功,將為全球森林保育提供一條可行的水資源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