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5種藥物以上易有副作用 醫生教五招減少吃藥 |2020.09.26 語音朗讀 420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說:若患者同時使用五種以上藥物、且長期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多重用藥。據統計,65歲以上國人逾四成有多重用藥情況。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台灣逐漸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也逐漸退化,常需要服用不同疾病的藥物,若患者同時使用五種以上藥物、且長期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多重用藥,可能會造成藥物和食物間的交互作用風險增加外,也容易出現跌倒、產生副作用,造成住院率、死亡率提升。根據統計,目前65歲以上國人有40%患者有多重用藥的情形。根據《聯合報》報導,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黃仲禹分享五招減少用藥,第一是想辦法控制慢性疾病,如生活習慣、飲食改變讓慢性疾病獲得控制。第二是當症狀產生時,試著使用非藥物療法,如身體痠痛時貼藥膏或採電療。第三是去固定醫療院所、固定醫師看診,避免多位醫師開立相同重複或類似藥物,避免多重用藥;第四為患者有副作用時,記得回到原來開藥醫師處,去評估新轉換的藥物,減少改變藥物的副作用。最後是症狀解除時,患者要跟原醫師討論是否還要使用此藥物。圖說:改變生活、飲食習慣,或是採非藥物療法、固定醫師看診,都能避免多重用藥。圖/Unsplash依目前醫學定義,只要開立五種以上處方藥,或慢性處方箋長期三個月以上都用同一藥物,就算多重用藥。不過計算上,要排除外用藥膏、眼睛乾澀時的眼藥水、皮膚癢藥膏等較沒有影響性藥物,但胰島素、皮下注射、肺部病人的氣喘噴劑,則仍會被計算在內。據研究統計,目前國人65歲以上的高齡者看診後平均用藥約在4.6種,其中有四成患者有多重用藥的情形,尤其失能、慢性病等患者更為普遍。圖/Unsplash黃仲禹說,「患者多重用藥的不良影響,除會增加藥費支出外,另一個問題是潛在藥物交互作用風險會增加,有研究指出,隨年齡增加,潛在藥物交互作用也會隨著增加」。另外,健保統計顯示用藥愈多,15%患者會產生藥物副作用,住院與跌倒風險都會增加,死亡率也愈高,若使用十種藥物以上,死亡風險更比五種用藥者多一倍。圖/Unsplash但有時多重用藥也跟「心理因素」有關,黃仲禹表示,他曾收治一名年約80歲的阿嬤,家人帶來時說有三高且拿了七、八種藥物,但測量其血壓、血糖都達標,但阿嬤仍常說頭暈、想睡。家人說阿嬤本身對自己很嚴格,控制飲食、生活簡單,仍不斷就醫。深入詢問後發現,阿嬤原長年住鄉下,被兒女接到都市後適應不良、加上沒朋友可聊天,導致心情低落、用藥斷續,他與家人深談建議阿嬤回鄉,開立穩定情緒藥物、減掉部分三高藥,阿嬤三個月後回診變得神清氣爽、用藥只剩三種,情緒也更穩定。 前一篇文章 公費流感疫苗10/5開打 北榮採預約制 下一篇文章 財政壓力沉重 110年度軍公教不調薪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荷蘭獨特國粹 撐竿跳河大賽2025.07.1003飲食改善代謝症候群 吃彩虹蔬菜穩定血糖2025.07.1104WCF主席尼爾森 全家參訪台北道場2025.07.1005【斗室有燈】我見過利刃般的眼神2025.07.1106減碳救地球 大馬1.5萬人復蔬路跑2025.07.1007如是說2025.07.1008你知道幾種算盤?2025.07.1009【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10走讀國立台灣博物館2025.07.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漢光演習 總統視導布雷操演愛國者飛彈 肩負首都圈防空任務漢光演習 河道爆破母公司爭議 街口籲用戶安心M1A2T射靶全中 總統讚:地表最強戰車漢光41號首日 後備旅級動員 演練限制空間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