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吟風一樣松(下)

文/陳牧雨 |2024.05.21
1075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依松

詩經《大雅‧皇矣》裡有「松柏斯兌」的句子。毛傳說「兌,易直也」,所以「松柏斯兌」就是形容松柏雄偉挺直的樣子。松既挺直高大,自然也是建築的優良材料。

《魯頌‧閟宮》說「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桷(音同決)是方形的屋椽;舄(音同夕):大貌;路寢:指廟堂後面的寢殿;孔碩:又大又廣;奕奕:美好貌。全句意思是稱讚松柏為建宗廟的首選木材,同時也隱喻松柏為宗廟之器。

南朝江淹在他的〈知己賦〉中曾對友人這樣說:「我筠心而松性……」意思是自己像竹子一樣虛心,像松樹一樣堅強。李白在〈贈書侍禦黃裳〉一詩中也曾告誡友人:「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他們都是以松喻人。

畫松

文人既愛松,以詩文詠松或以松入畫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陝西咸陽挖掘出來的秦代宮殿遺址,就已存在繪有松樹的壁畫。到了唐代,吳道子也喜繪松入壁障。

唐朝吳郡人張璪(或作張藻)為畫松名家。根據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記載:「……(張璪)畫松石、山水,當代擅價(享有聲譽),惟松石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淩風雨。槎枒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他的畫作被列為神品,這個雙手握筆的記載,就成了「雙管齊下」成語的由來。

五代畫家荊浩,在他的著作《筆法記》中,曾這樣敘述他練畫的過程:「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鎮山四望,回跡入大岩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煙,疾進其處,皆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在在說明了荊浩對畫松用功之深,實非一般畫家所能及,他在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絕非浪得虛名。

此後松樹在山水畫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素材,而且幾乎到了「有山必有松,無松不畫山」的地步。五代之後的畫家,將心靈的體悟與松樹特有的品格結合,除了以松石點綴山水,有時還配以花鳥、人物或典故,擴張了松畫的意涵。比如寫陶淵明「撫孤松而盤桓」,或配以菊花畫「松菊猶存」的詩意。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松下問童子」,也成為畫家喜歡描繪的意境。

爾後許多畫家更將松樹與竹子、梅花畫在一起,謂之「歲寒三友」,至今留存最早的有南宋趙孟堅和馬遠的作品。但實際上,唐代李邕有題畫詩:「醉裡呼童展畫,笑題松竹梅花」,就足以證明那時已經流行以歲寒三友入畫了。北宋畫家文同,好畫梅、竹石,曾說:「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也有人將松、竹、梅加上水與月合繪,稱為「五清圖」。

松鷹也屢見於歷代畫作,表現出松與鷹蒼莽孤高的意境,有題畫詩:「昂首朝天日,回眸低眾峰,振翔千里外,巢在最高松。」而「松鶴延年」則是將松與鶴這兩種長壽的物種畫在一起,有為他人祝壽的意涵。

與松有關的繪畫,在中國畫史上實在不勝枚舉。

松的精神與品格,已經牢牢深植於歷代文人的靈魂深處,甚至也擴展至民間,成為日常用品,如窗櫺、刺繡或家具、建築等,常見的裝飾圖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