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元宵節

文/江明麗 |2024.02.23
319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江明麗

李小傑在考完寒假期末考後,把自己放飛瘋玩了半個月,就卯起來趕寒假作業,其中老師交代了要自己完成元宵燈籠的作品,還要搞清楚元宵節的由來,他就找上在大學念歷史系的大表姊當救兵,好好問問,為什麼華人要在農曆的元月十五日吃元宵、提燈籠?

新年月圓 提燈慶祝



大表姊帶小傑去買現成的折紙燈籠回來組裝,然後安裝一個LED燈泡就完工,她也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燈籠製作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多半都是廢物利用,拿奶粉罐子插洞,穿上鐵絲提線,罐內底部黏上蠟燭,就是克難版的元宵燈籠。燈籠拿得開心,也要想想為什麼會有元宵節的慶典呢?

以神話方面來說,

相傳民間有位

獵人,誤殺了在人間遊玩的神鳥,玉皇大帝非常生氣,下令要施放大火以懲罰人類,心善的大帝女兒不忍百姓受此浩劫,就偷入凡間告訴民眾,只要在元月十四到十六日這3天掛燈籠、放鞭炮,便能躲過災難,百姓照做,玉帝下凡見人間果然火光滿天,便息怒返回,此後人們便將這個習俗傳襲了下來。在道教領域中,元宵日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也稱為上元節,所以會燃燈祈福,保佑整年農事豐收。傳說故事聽起來有趣,但歷史上的元宵寓意,來自於新春正月,而十五日這天也是新年第一次的月圓,月亮升於夜晚,也稱宵,串起來就是「元宵」。

神化習俗 體驗傳統



元宵要提燈籠的習俗可以從神話故事裡找到端倪,那麼吃元宵圓的習慣就代表「花好月圓、闔家團圓」的寓意。相傳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唐宋,這是一種用糯米製成的米食,名稱有很多,包括面繭、圓不落角、粉果、湯餅等等。台灣人因為現代化的關係,會在上元跟冬至這兩天都吃湯圓,其實傳統的習俗應該是要在正月十五日吃元宵,冬至才是吃湯圓。

元宵跟湯圓的做法不同,材料都是用生糯米,只不過元宵的做法得「滾」出來,湯圓則是「包」出來的。元宵的製作,是先把餡料如豆沙或芝麻、花生等,放到鋪滿糯米粉的竹篩中持續滾動成糰,有了雛型後,沾水再次滾沾糯米粉,重複大概7~8次成圓糰狀,才算成形,有些講究的商家會加入油或麥芽糖加強黏性。因為是手動搖元宵,所以外形比較不規則,水煮的時候湯汁也比較混濁。

至於湯圓的做法就比較簡單,把紅豆、花生、芝麻等各式內餡包入,做成糯米粉糰,在一顆顆搓成球狀下滾水煮開就行。

華人世界過元宵的習慣千百種,明朝時的上元節還是適婚男女藉著節慶出遊,順便「相看」的日子。廣東地區會在元宵這天走橋,藉以消百病,保健康。台灣人有在這天偷拔蔥的習俗,據說未婚女子在元宵節夜裡偷拔蔥能找到好老公,也就是俗語裡說的「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語發音)。當然,在元月十五日放天燈已經是台灣享譽世界的活動,每年元宵節在新北平溪都會有萬人點天燈的盛況,看著瑩瑩燈火在天際閃爍,更祈求國泰民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