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倉頡造字到活字印刷

文/原禾香 |2024.01.25
317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圖/123RF

文/原禾香

文字的歷史長河中,漢字的貢獻不可忽視,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歷史,而漢字始祖倉頡的造字,以及後來的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更是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

倉頡造字 足跡象形



根據史料記載,倉頡是中國古代一位有「雙目雙瞳」的傳奇人物,也被尊稱「文字聖人倉頡先師」,世人常與文昌帝君一同敬拜,台灣也在敬字亭中祭拜倉頡。為紀念其貢獻,聯合國將每年4月20日定為「中文日」。香港常用的中文輸入法「倉頡輸入法」亦以其命名。

關於倉頡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許慎在書中提到,倉頡經由觀察自然界現象而發明了文字。他無意間發現,在森林中的老人,會根據不同動物在地上留下足跡腳印,來判斷哪裡有什麼樣的野獸。倉頡知道這方法之後,心中大喜,認為既然一種腳印,代表一種野獸,那麼每個人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符號來代表,便以此為靈感,創造出了一系列的象形文字。這些《甲骨文合集》所展示的文字,既展現直覺又具有象徵意義,成為了後世漢字的基礎。

不過,歷史也傳說著倉頡的粗心大意行徑,據說曾有智慧長者指出倉頡在造字時的錯誤,例如將「魚」字誤寫成「牛」的形狀(牛有四條腿,魚只有一條尾巴),反之亦然。老人還指出,倉頡教授「寸身」和「矢委」的發音和含義也是被顛倒的(「寸身」才是矮;「委矢」是「射」的動作)。

跨越千年到了宋代,中國字另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進一步傳播了文字的功能。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北宋的畢昇於1040年左右發明。畢昇的發明在《宋史·藝文志》中有詳細記載。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使用了獨立的、可重複使用的金屬或陶瓷制字塊,這些字塊可以任意組合排列,用於印刷多種不同的文本。這一發明使取代傳統的抄寫,以及無法重複使用雕版印刷技術。這不僅提高印刷的效率,尤其是降低了成本,使得書籍和文獻更加普及。

活字印刷 畢昇發明



畢昇巧妙地使用黏土製作字模,將字符刻在凸面,形成反面字體,深約0.1~0.2公分,然後經火煅燒以增加耐用性。製版過程同樣獨具匠心:在有框架的鐵板上鋪設松脂、蠟和紙灰混合物,再按順序植入活字,最後以火烘熱使活字固定,以此完成整個印版。這一創新技術後來被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Aignan Julien)帶至西方世界。儒蓮精心翻譯了《夢溪筆談》中關於畢昇活字印刷術的記載,將這項東方的偉大發明介紹給了歐洲。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標誌著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播領域的顯著轉變。如《中華印刷史》所述,活字印刷術是連接古代和現代的橋梁,對全球的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造就了中國的輝煌,並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為後來的歐洲印刷革命種下了種子。

如今,當我們使用鍵盤敲擊文字,或是閱讀印刷精美的書籍時,便可以體會到這些日常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數千年的歷史和無數先人的智慧與努力。從倉頡到畢昇,從甲骨文到活字印刷,這一段段歷史的脈絡,成為中華文明的驕傲,也展示了人類對於知識傳承和文化傳播的不懈追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