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文/范慧玲 |2025.04.13
762觀看次
字級
圖/范慧玲
圖/范慧玲
圖/范慧玲
圖/范慧玲
圖/范慧玲

文/范慧玲

美國暢銷旅遊雜誌《旅行+休閒(Travel+Leisure)》曾評選全球最棒小島,結果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列第一號世界文化遺產的「加拉巴哥群島」奪冠。事實上,此島雖不排斥遊客到訪,但當登陸這個神奇又神祕的小島時,人類必須極度克制自我,為所有島上的動物讓位、讓路、讓權……



旅行去過的地方,對我而言,不再只是地圖上的陌生名字,而會內化成重要的人生經歷。加拉巴哥群島是熱愛生物的我的朝聖之旅,實際造訪該地,豐饒的生物多樣性,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與欣喜,也令人深深體會與感嘆自然的無常,保護脆弱受威脅的生態,更是需要人類共同的努力。

許多物種皆世界獨有

2022年10月疫情解封後,第一個出國的行程,就是去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加拉巴哥群島(西班牙語意為「陸龜群島」),厄瓜多官方名稱為科隆群島,是東太平洋接近赤道的火山群島,面積7976平方公里,離厄瓜多本土1100公里,由7個大島,23個小島,50多個岩礁組成,其中以伊莎貝拉島面積最大,聖克魯茲島人口最多。

加拉巴哥群島全部由火山錐和火山熔岩組成,因赤道橫貫北部且受到秘魯寒流影響,氣候涼爽但極為乾旱,島上著名的生物包括:加拉巴哥象龜、加拉巴哥陸鬣蜥、加拉巴哥企鵝和藍腳鰹鳥等奇特的動物,因為百萬年來與外界隔離,所以許多動植物皆是世界獨有的物種。

啟發達爾文定義演化

而這種生物獨特性,也啟發了1835年9月航海前來的達爾文,讓他從一個相信聖經記載的神職人員兼博物學家,對物種可能的真正起源,大膽而謹慎地重新進行反思,在旅程結束20多年後,發表了著名的《物種起源》物競天擇演化論。加拉巴哥群島也在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列為世界上第一個世界遺產。

1959年,適逢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00周年,厄瓜多政府對外宣布,將加拉巴哥群島97.5%的土地面積畫定為國家公園(有人居住的地區除外)。此舉並非要把人類從島上趕走,而是透過社區和遊客共同努力,讓生態系野化,使旅遊和保育得以平衡發展。

包圍魚販群起忙搶食

造訪加拉巴哥群島,首先得先抵達有人居住的聖克魯茲島,再從阿約拉港搭船跳島旅遊。而這時,遊客便會在海港附近,看到許多海獅霸占椅子或公車亭,或躺或臥,悠閒自在,人類反而在一旁站著等公車的奇特畫面。

位於海邊賣鮮魚的攤子,圍繞著虎視眈眈的海獅與褐鵜鶘,等著魚販將不要的魚內臟丟給牠們,只見牠們忽然搶成一團,還不時拍著翅膀發出叫聲,一陣喧譁,熱鬧滾滾。專好打劫的麗色軍艦鳥,有時也會飛過來搶食,毫不客氣的直接叼走檯面上的食物。

(本文作者為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理事長、「國際攝影藝術協會」博學會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



藍腳鰹鳥 炫藍腳求愛

有著藍色腳丫子的藍腳鰹鳥,是許多人去加拉巴哥群島旅行最想看的動物,這種鳥雖棲息在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上,卻最容易在加拉巴哥群島看到。

藍腳鰹鳥平均身長81公分,重1.5公斤,雌鳥體型比雄鳥稍大,有長而尖的嘴喙,頸部強壯厚實,頭部及頸部都呈淺棕色,眼睛在嘴喙的兩側,面向前方,有非常好的立體視覺。

藍腳鰹鳥主要用嘴呼吸,因為牠們的鼻孔是緊閉的,以配合牠們潛水捕食的特性。而此鳥正是捕魚高手,翅膀上的羽毛能防水,覓食時會一整群從空中俯衝進海裡,通常是以沙丁魚、鯖魚、飛魚等魚類作為食物。

群居的藍腳鰹鳥除了長相可愛,公鳥在繁殖期示愛追求母鳥時,會張開翅膀和抬起那雙藍色的腳跳舞,一邊炫耀自己的腳,一邊跳舞來吸引母鳥,非常有趣。



加拉巴哥鬣蜥

僅存海生種

長像如怪獸哥吉拉的加拉巴哥鬣蜥,是IUCN列名保護的易危物種,原有陸鬣蜥與海鬣蜥兩種,如今僅存以海中植物為食的加拉巴哥海鬣蜥。

別誤以為加拉巴哥鬣蜥長相兇猛,是狠角色,其實牠們是溫和的草食性動物,大多數時間都懶洋洋地趴著晒太陽。由於淡水在群島上相當地缺乏,當地的仙人掌成為鬣蜥8成的食物來源。

加拉巴哥鬣蜥平均壽命為60歲,可惜因人類登島後帶來貓犬豬鼠,不但會攻擊鬣蜥,還會破壞其巢穴,吃掉鬣蜥的卵……偏偏孤懸海上的群島生物,早已演化失去逃生或抵抗的本能,導致如今陸鬣蜥族群已完全消失,僅剩在海中行動靈活的加拉巴哥海鬣蜥。



加拉巴哥信天翁

繁衍不易

加拉巴哥信天翁,主要以魷魚及魚類為食,也僅能於加拉巴哥群島中的艾斯潘諾拉島繁殖,並在該群島及厄瓜多、秘魯之間的海域活動,是當地特有種生物,也是唯一終生在熱帶地區生存的信天翁物種。

加拉巴哥信天翁主要是一夫一妻制,有著特別的求偶儀式,也不像其他信天翁一樣築巢,而是會帶著蛋在繁殖地周遭四處移動。每年只產一枚卵,約兩個月後孵化,幼鳥須五個半月後才有能力離巢及飛行,並在5~6年後返回出生地繁殖。

由於過於特殊的繁殖習性,帶來不穩定的繁殖成功率,再加上來自漁業跟聖嬰現象的威脅等因素,導致物種數量急遽減少,自2006年起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物種。



加拉巴哥象龜

命運多舛

聖克魯茲島上的加拉巴哥象龜,是現存陸地體型最大的陸龜,也是當地特有物種,平均身長1.5公尺,體重200多公斤,壽命更可活超過100歲。當年達爾文就是透過觀察包括聖克魯茲島在內的各島上的象龜亞種,啟發他之後提出演化概念的靈感。

由於島上環境不一,溼潤高地島上的象龜,為了輕易吃到地上植物,演化成短脖子;氣候乾燥的低地島的象龜,則進化成能吃到葉子的長脖龜。不過這些陸龜的共同點,就是巨大的身體擁有多脂的肉,然而溫馴的個性卻導致牠們大量遭到捕獵。

18世紀歐洲捕鯨人和皮草商人,常以加拉巴哥群島為航海補給據點,使得島上成千上萬的象龜,遭到捕殺榨取油脂。加上象龜可以在船上數月不吃不喝,所以也成了航海員長途航行的最佳蛋白質食物。此外,移居島上的人帶來環境破壞,更使得許多陸龜物種陸續滅絕。



加拉巴哥企鵝

移地難活

加拉巴哥企鵝是唯一生活於赤道北部的野生企鵝。由於同時受到秘魯寒流和克倫威爾洋流影響,加拉巴哥群島的環境氣溫,遠低於赤道其他地區,這也使得企鵝可以在此生存,其體型則是企鵝家族中第3小的。

由於加拉巴哥企鵝成長於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基本上這種企鵝無法離開該島嶼生存。2004年的調查顯示,加拉巴哥企鵝的數量僅有1500隻左右,屬於瀕危物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