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照顧弱勢,教育部推行大溫暖計畫,對象是原住民、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和外籍配偶學生,除了進行課輔外,也要設法解決城鄉數位資訊落差。無獨有偶,副總統呂秀蓮與立法院長王金平也提出類似的小秀才學堂計畫,只不過不侷限於偏遠地區,而是從鄰里出發。
不論是大溫暖還是小秀才、是政府還是政界企業人士發起推動,近幾年愈來愈多眼光落在特殊族群下一代上,但是發揮的效益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流於形式,或是申請補助後就不了了之。
反觀由地方人士發起的愛心活動,規模小、設備簡陋,甚至缺乏經費來源,但不少都能做到一個都不少,是什麼動力讓這些小兵立大功?是無悔的付出。
「無悔的付出」不會在意補助經費有多少、設備有多好,只在乎活在邊緣的孩子往前進步多少,但是這些在地的課輔班往往也不「長命」,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秀才計畫恰巧給了這些無名學堂一條出路。
依據計畫,非營利單位、村里長、退休教師等都可申辦小秀才學堂,由申請者在當地借用學校、教堂、寺廟場地,並找退休教師、大學生當義工,向台灣心會申請通過審核後,每班可獲得十萬元的講義費、雜支等補助。
筆者建議,申辦對象應可擴大到一般民眾,只要他們有在地辦學經驗,提出完善的計畫,就可獲得補助,當然審核的過程也要嚴格謹慎,以免讓有心人士趁虛而入。汝汝(台北縣/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