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媒體揭露不肖業者使用瀝青拔除鴨毛之後,相關單位才開始進行了解,也提出了相對的處罰金額;不過,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民眾無辜受害,顯見政府在食品衛生的管理上是相當的被動。
更令人覺得不滿的是,當稽查人員在現場看到業者還是繼續在販賣時,居然還是沒有更具體的動作,只看到業者將鴨子的嘴巴切掉,依然進行販賣的行為,之後,甚至還提醒社會大眾如果發現買回來的鴨肉,鴨頭出現黑色疑似瀝青殘留,頸部以上一定要去除後再食用,確保食的安全。表面上看是好意提醒,不過是否也暗示自己是無力做到把關的動作,所以只好請消費者自求多福了?
這樣的現象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市面上有太多的食品衛生是堪慮的,卻往往要有人(或許多人)受害後,政府官員才會出動稽查,這種被動的態度,如何保障民眾安全?
個人認為,相關單位對於食品衛生的稽核工作應該摒棄以往的模式,而應該用積極的做法,包括不定時的查核、建立查核小蜜蜂大隊、甚至設立高額的舉發獎金等,才可能對於業者有遏阻的作用。
其實,我們看到太多敷衍塞責的公務人員,甚至有人是在媒體前面虛與委蛇,這對於事情的解決都是無濟於事,尤其,每次都是事發後才進行處理,完全缺乏整體的規畫,真不知一旦因此產生大規模的傳染病時,相關單位又該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