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教授賴建誠十一年前為兒子的作業「爸爸的願望」,許下了「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三個願望,看似平凡,卻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俗話說:「能吃就是福。」吃飯不一定要氣氛美、價位高,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佛陀「一日一麥,亦不減成道之心」,吃得下,目的是在色身的延續,而非口腹之欲的享受,但前提是經濟能力足夠、身體健康、情緒穩定等,說來也非易事。
睡得著先求溫飽無虞,還要心無罣礙,不顛倒夢想,憂悲苦惱纏身,爭權奪利陷害,如何安眠?睡得著覺必須無憂無懼、作息正常、無病無痛,願望層次較高。
真誠的笑更困難,除了衣食無慮,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全,有開闊的胸襟和慈悲的心懷,笑才會流露出來。
但在功利主義下,人們太過鬱悶矯情,笑也是皮笑肉不笑,失去了純真,也隔閡了距離;笑能打開藩籬、融洽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目前流行的「笑功」即基於此理念,可見笑確實功用無窮。
佛家云:「少欲知足」,現代人就是「需要不多,想要很多」,所以煩惱無窮,化繁為簡回歸淳樸,拋開名利不貪不嗔,才是心靈快樂的泉源,因此想圓滿三個願望,在於減低物質需求及精神上的提升,一切條件的形成,必須因緣俱足切勿強求,若真能完成,當真是個「福報」,更該知福惜福。
宏信(嘉義縣/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