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 陳玲芳 |2025.07.19 語音朗讀 1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怡如婚後定居比利時,女兒小真才半歲大時,父母親從台灣前去探望,三代之間開心互動。圖/康健雜誌提供陳怡如畫作。左右是人與人愛的連結,中間是天主的愛與光的泉源,我們如同祂的枝條會結出很多子粒,掉下的枯葉會掉到土裡成為養分,再滋養我們。圖/康健雜誌提供陳建仁與陳怡如父女,於新書分享會上展開溫馨對談。圖/康健雜誌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如何找到內心的安穩與生命的意義?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全人關懷師女兒陳怡如合著新書《左腦爸爸,右腦女兒》,以溫暖而深刻的父女對話,帶領讀者探索信仰、家庭、挫折與死亡的生命課題。這本書不僅是一場跨世代的智慧碰撞,更是一分以愛與思念為基調的生命禮讚。《左腦爸爸,右腦女兒》的誕生,源於陳怡如對父親的深深思念。婚後與父親談心的時光減少,她萌生了透過對話留下珍貴記憶的想法。六月二十八日的新書發表會上,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真誠分享,搭配前總統蔡英文的隔空祝福與眾多重量級來賓的共鳴,讓這場活動成為一場觸動人心的思想盛宴。從思念到對話最初,陳怡如提議為父親撰寫回憶錄,卻被陳建仁笑稱「還沒老」而婉拒。靈機一動,陳怡如轉而以引導者的角色,與父親展開八次深度對談,完成了這本涵蓋家庭、信仰、生命與死亡等七大主題的著作。書中,陳建仁以理性與科學的「左腦」視角,結合陳怡如從事安寧關懷的「右腦」情感,交織出理性與感性的生命交響。這場對話的背後,還有另一位關鍵人物——陳建仁的妻子、陳怡如的母親羅鳳蘋。陳怡如形容母親為「一座橋」,串聯起父女間的理性與感性,讓彼此的情感得以流暢交流。陳建仁也感性地分享,妻子在政治風暴中總以溫柔的提醒與象徵信仰的十字架鑰匙圈,支持他保持內心的堅定與溫暖。羅鳳蘋的存在,讓這本書不僅是父女的對話,更是家庭愛與支持的縮影。生命的定心錨信仰,是貫穿父女對話的核心主題。陳建仁坦言,年輕時的他曾因驕傲與嫉妒而迷失,直到母親的淚水與無條件的愛,讓他學會謙卑與包容。結識妻子後,他接觸天主教信仰,並在婚後領洗成為天主教徒。信仰成為他面對人生挑戰的定心錨,無論是學術研究的挫折、SARS疫情的危機,還是擔任副總統與行政院長時的壓力,他都以「僕人之姿」自許,將服務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視為使命。每天清晨與妻子參加彌撒的習慣,更是他內心安穩的力量來源。陳怡如則從安寧關懷的視角,分享她對生命的體悟。初入醫療場域時,接連面對病人的離世讓她陷入自責與創傷,甚至需要心理治療與藥物支持。然而,信仰與親友的陪伴,讓她感受到「孤舟上仍有點燈天使」的溫暖。她將死亡視為「從此岸到彼岸」的旅程,彼岸有親友舉著布條迎接,這分對死亡的安然詮釋,成為她傳遞給世人的心靈力量。四道促平安離世死亡是書中另一個深刻的話題。陳建仁認為,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段通往永恆的過渡。他強調「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是臨終前的重要功課。他每天在彌撒中為無意傷害過的人祈禱,展現對生命的尊重與反省。陳怡如則以安寧照護師的經驗,描繪死亡的溫暖圖像,認為準備好「四道」,能讓人在離世時心懷平安。這種對死亡的坦然態度,不僅反映了父女倆的生命觀,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面對終極命題的指引。在動盪的時代,這樣的思考尤為珍貴,提醒人們「在無常中,尋找恆常的價值」。在親子教育方面,陳建仁與陳怡如也分享了深刻的見解。台北市議員許淑華在發表會上提問如何與孩子對話,陳建仁以「學騎腳踏車」為喻,建議父母在孩子需要時扶一把,但不搶奪方向盤,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陳怡如則強調,孩子是「天主託付的禮物」,父母應陪伴他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非實現父母未竟的夢想。這種自由與信任的教養方式,源於陳建仁家庭的平等與尊重,也成為他們對下一代的期許。跨世代的智慧陳建仁的學術與公職生涯充滿挑戰。他曾大學聯考失常、數次留考落榜,甚至在中央研究院評鑑時被評為「離國際一流學者還有很長的路」。然而,他從不避諱這些挫折,反而鼓勵年輕人將挫折視為成長的踏腳石。二○○三年SARS疫情期間,他毅然投入抗疫前線,將個人成就放在民眾需求之後,這分以愛與責任為本的抉擇,源於他對信仰的體悟。陳怡如則以「夾心世代」與長者的視角,呼籲中壯年人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充足的愛與能量照顧長輩與孩子。她也感謝長者的生命智慧,並希望成為他們回憶愛的橋梁。父女倆的對話,展現了對不同世代的理解與包容,鼓勵每個人在動盪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定心錨」,無論是從信仰、家人還是朋友。跨領域碰撞火花台大醫學院教授林信男在為《左腦爸爸,右腦女兒》撰寫的序文中,讚揚陳建仁的溫文儒雅與陳怡如的全人關懷精神。他認為,這本書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交融,涵蓋家庭、工作、信仰與社會等多元面向,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林信男回憶,陳建仁在台大醫學院時以和諧的領導風格聞名,總能化解爭端,展現和平與包容的特質。這分特質也在書中延續,成為父女對話的基調。《左腦爸爸,右腦女兒》不僅是一本記錄父女對話的書籍,更是一場關於愛、信仰與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陳建仁與陳怡如以各自的視角,帶領讀者從理性與感性的交會中,尋找生命的定心力量。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動盪,愛與信仰始終是人類最堅實的依靠。而羅鳳蘋作為家庭的「橋」,則讓這分愛與智慧得以傳承,共譜啟發世代的生命交響曲。 前一篇文章 【聊聊心裡事】 關係中的隱形陷阱:當溝通變成索討 下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談青光眼的治療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3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4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5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6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7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8【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09【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養眼專欄】談青光眼的治療【聊聊心裡事】 關係中的隱形陷阱:當溝通變成索討適度冷訓練 有益身心健康【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 作者其他文章內湖健走教室 實踐預防醫學吃對碳水化合物飲食 全穀雜糧助健康長壽身障兒夏令營 學做自己的主人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伊甸「同一Team」 助多重障礙者自立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